春茶吐翠時,竹溪縣中峰鎮的溝壑梁峁間,1.4萬畝新茶園如綠毯般鋪展開來,這方相當于1300個標準足球場總面積的碧色海洋,在秦巴山系的褶皺里涌動著蓬勃生機。作為茶糧主產區,這里以“茶山稻海”戰略為筆,勾勒出“三產融合”的工筆畫卷——前端夯實地基、中端拉長鏈條、后端激活業態,讓每一片茶葉都承載著鄉村振興的厚重期待。

種好一片葉
科技賦能夯實產業根基
“茶企帶村民,茶園變錢袋!”在中峰鎮甘家嶺片區,56歲的甘大娘手指翻飛采摘茶葉,身后的智能水肥一體機正精準灌溉。中峰鎮以“4大片區+16家龍頭企業+180萬株優質茶苗”重塑產業版圖,建成926余畝的大茶示范基地。無人機巡航監測病蟲害、物聯網傳感器守護土壤墑情,科技讓傳統農業“輕裝上陣”。更讓村民欣喜的是,2000畝撂荒茶山被盤活,戶均年增收超萬元,“過去守著金山愁飯吃,如今茶園就是聚寶盆!”

做好一杯茶
非遺匠心淬煉品牌靈魂
走進中梁子茶廠竹溪炭火茶炒制技藝非遺工坊,鐵鍋翻騰間,茶香沁人心脾。這條全自動清潔化生產線,卻能將古法工藝精確到±2℃溫控,讓“老手藝”煥發新生機。中峰鎮打造“茶企聯合體”,組織16家企業推廣綠色有機茶園的栽培管理、病蟲害防治、古茶樹保護、茶葉初制加工等技術,培育出中梁炭火茶、茗芯武當山茶、真武道甜茶、石松茶等特色品牌。在抖音直播間的文化消費新場景下,“國智生態”的“茶姑娘”甘青云創新打造“圍爐煮茶”沉浸式帶貨模式,單場直播吸引超5000人次云端品茗。今年一季度,全鎮茶產業綜合產值較去年同期增長27%,真正實現“從枝頭到舌尖”的價值躍升。

走活一條路
茶旅融合激活生態經濟
暮春時節,茶園觀光步道、觀光亭里游人如織,“如你所院”里茶香氤氳,貢米產業園已為稻田藝術畫做好了準備。中峰鎮以“一片稻田、萬畝茶園、森林民宿”為單元,打造農文旅綜合體,讓游客春可采茶、夏能避暑、秋賞稻浪、冬品茶宴。隨著非遺茶街、研學基地相繼落成,全鎮旅游收入不斷攀升,百余名村民吃上“旅游飯”。正如該鎮黨委書記魯仲順所言:“我們要讓每棵茶樹都成為風景,每粒稻谷都講出故事!”

從180萬株茶苗扎根沃土到“武當山茶”香飄四海,從炭火茶技藝的代代相傳到抖音直播間的新潮表達。中峰鎮正用“三產融合”的金絲銀線繡出鄉村振興的斑斕畫卷。當茶山遇見稻海,當非遺邂逅科技這片熱土上的每個春天都在續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注腳。(蘇方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