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竹溪地處秦巴山腹地,神奇的北緯30度附近,這里群山環繞,溪水縱橫。在云靄繚繞的峰巒之間,32萬畝茶園如碧玉鑲嵌,滋養出一縷自然饋贈的茶香。它不僅是竹溪山水靈秀的結晶,更承載著一方水土的產業抱負與鄉村振興的時代使命。從政策東風到市場突圍,從生態密碼到文化基因,從傳統“春茶一季”拓展為“三季采摘、四季銷售”,竹溪究竟藏著怎樣的戰略深意?如何以“一片葉子”助推鄉村振興?即日起,竹溪縣融媒體中心推出《竹溪觀“茶”記》系列報道,見證“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之路。敬請關注。
群山環抱 云霧繚繞
坐落于鄂西北秦巴山腹地的竹溪縣
宛如一片被自然眷顧的綠洲

破曉時分
山林間采茶工指尖翻飛
迎著清晨第一縷陽光
采下“一芽一葉”的明前珍品
每株芽尖
都凝聚著《中國茶經》中
流淌千年的芳華

山腳下車間內機器轟鳴
片片茶碎葉如閃爍綠鉆
經加工利用后
化作深受消費者喜愛的
茶飲料、茶味零食
或制成茶包遠銷全國各地及海外

當30余萬畝茶山間
蒸騰起裊裊山嵐
這片被漢江支流描繪出的古老茶鄉
一手托起
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梅子貢茶”“龍峰茶”
一手則握緊發展大茶產業的生意經
真正的茶韻
既是在紫砂壺中沉浮的禪意
更是在每一克茶葉碎末中沸騰的經濟學



竹溪縣委書記許慶一表示,竹溪產茶歷史悠久,茶產業是全縣的主導產業,更是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要堅持政府主導、部門協作、茶企參與,在做強名優茶的同時大力發展大茶產業,使一季茶變為三季采茶、四季賣茶,力爭全年茶葉銷售額突破25億元。


悠悠茶香醉人心
蜂農變身茶葉大戶

蔣家堰鎮岳王廟村,采茶工忙碌的剪影正將天色一寸寸點亮。200余畝茶園綠意盎然,過路游人不禁駐足留影。令人感到驚訝的是,這片綠色海洋竟由一位曾經的養蜂能人一手打造。
“雖然我的合作社還是沿用做蜂蜜時期的老名字‘蜜源’,但我現在主營茶葉。我是全縣第一個大面積發展大茶的人,大茶做得好,日子一樣能過得甜如蜜。”望著眼前接連天色的無盡碧海,肖高群信心十足。
不同于尋常茶葉合作社專注加工領域,肖高群決定改行做茶葉時便選擇了一條更接地氣的道路:專注大茶生產管護,當好茶產業的“種糧人”。

清明時節,茶園化作流動的翡翠海洋,近百名采茶工手法嫻熟,竹簍起伏如浪,片片帶著山嵐氣息的上品鮮葉直供茶企茶廠。“2024年產了4000多斤名優茶!”肖高群回憶。一月有余的春茶采摘黃金期過后,采茶機運轉聲伴隨仲夏蟬鳴掠過茶壟,去年的10萬余斤大茶便是這樣在機器與自然的合奏聲中采摘完成。
“起初對做大茶也猶豫不決,不過數字告訴我,當初的決定是對的。”肖高群翻閱著賬本,行行數字無聲地展現著大茶產業的潛力與價值:2024年,名優茶與大茶各創20萬元產值,扣除土地、人工與機械成本,最終創造出20萬元凈利潤。
看似簡單的數字背后,是肖高群的果斷決策。當全縣茶農、茶合作社仍執著于名優茶產銷,對大茶持保留態度時,他帶頭發展大茶,將大茶鮮葉直供縣屬國企竹溪靈芽茶業集團有限公司。這些曾被視作“廢料”的鮮葉將蛻變為茶粉、茶提取物,與現代食品工業的發展齒輪完美融合。
“無論是精心包裝的‘金毫銀針’,還是工廠流水線上的茶粉茶包,每片葉子都應找到最合適的歸宿。”今年,肖高群將大茶目標產量定為20萬斤。這個曾經追花逐蜜數十載的養蜂人,如今已成為名優茶、大茶雙修的“茶葉專家”。
匠心制茶二十載
江南茶人試水大茶

竹溪既是“中國有機綠茶之鄉”“中國茶葉之鄉”,也是全國茶業百強縣,無數茶合作社、茶農如同繁星散布各地。然而,在這樣一個茶文化濃厚、茶場云集、茶人大咖匯聚之地,提到城關鎮后壩村五峰山的制茶匠人馬國明,業內人士無一不連聲稱贊。
黃昏時分,年過古稀的馬國明穿好工作服步入生產車間。這位來自江蘇的制茶專家,正以二十年如一日的儀式感開啟“制茶模式”。“我們的茶葉從摘下到加工完畢都要確保不沾地,為的就是保證每片茶葉都口感純正無污染。”跟隨馬國明步入合作社加工車間,撲鼻的茶葉芬芳如一匹錦緞溫柔地拂過感官,整齊碼放著的鮮葉與一塵不染的機器印證著他“茶葉不沾地”的“潔癖”式準則。

原有的80畝茶園擴張至當下的600畝,雜草叢生的荒山成為了大隱隱于市的茶場樣板,五峰山的一草一木皆在無聲地訴說著這位資深茶人的制茶故事。“茶湯自會說話,一如‘酒香不怕巷子深’。”當同行正追趕著直播帶貨的時代風向標時,馬國明仍不忘制茶初心,來自五湖四海的回頭客紛紛被產自五峰山“久泡猶甘”的至真之味吸引,成為五峰山的鐵桿粉絲。800元到千元左右的綠茶、300元到千元有余的紅茶,在五峰山,八方茶客都能按需選購到自己心儀的茶葉。
“做茶多年,幸得一批知音能懂我的茶。繼續專注名優茶也不愁銷路,但我還是選擇開拓大茶和平價茶市場。除了‘以茶養茶’,補貼發展名優茶、高檔茶的成本,使五峰山茶葉的品質更高、品牌更亮外,還是想讓更多人能喝得起好茶。”去年,竹溪縣五峰山茶葉專業合作社在大茶上小試牛刀,5萬多斤大茶全部銷售一空,收入近10萬元。
今年春茶采摘季后,馬國明將繼續全心聚焦大茶產業。“趁著現在還做得動,不管是什么價位、檔次的茶,我都會嚴控品質做好茶。不過,等以后我退休了,只做大茶也說不定。”馬國明笑言。
聚沙成塔興產業
“靈芽”掀起大茶熱潮

2022年4月,竹溪靈芽茶業集團有限公司一如其名,如雨后新芽般破土而出。這家國企承載著讓竹溪茶走出縣域、走出省域的使命,致力于在名優茶市場漸趨飽和的現狀中,為竹溪茶產業開辟出大茶經濟新路徑,使茶產業增值、茶農增收。
“高檔茶、名優茶賽道擁擠不堪時,大茶就是我們的突圍方向。自成立以來,我們一直保底收購全縣大茶,讓每戶茶農的背簍都不落空,讓每片茶園都生出真金白銀。”集團董事長孟麗軍神色堅定。
縣河鎮縣河村,200畝老舊茶園經改造已成為生機勃勃的大茶示范基地。過去,這里遍布著荒廢的老茶樹;如今,標準化種植的茶樹列隊成陣。集團領導足跡遍布宜昌、恩施、黃山等地,最終將各地值得學習借鑒的經驗做法匯集于此。不久后,200畝大茶示范基地交出亮眼答卷:畝產名優茶超25斤、大茶破千斤,畝均收入突破5000元大關,豐產后每畝收入達7000元以上。
眼見縣河大茶基地初獲成效,觀望中的茶葉合作社老板、茶農紛紛加入大茶發展隊列。截至目前,全縣已整合50家規模較大的專業合作社,建設1萬畝大茶示范基地,每年大茶鮮葉供應量達1500萬斤,遠期可達3000萬斤以上。

晨霧還未散盡,水坪鎮紀家山村的趙昌良已挎著竹簍走向自家茶園。“我家的茶園只有20畝,跟大型合作社不能比。茶園雖小,集團保底收購就像‘定心丸’。做大茶之后,去年多賺了將近5萬塊。從前采完春茶就閑著,如今廢棄的葉子都成了寶貝。”趙昌良感慨萬分。
從縣河村的星星之火到萬畝示范基地,從政府千萬資金的精準滴灌到千萬斤產量的產業規模,竹溪大茶的發展之路步步生金。
“近年來,我們以靈芽集團為龍頭,推動茶產業從‘單打獨斗’向‘集團作戰’轉型,真正把一季春茶變成了四季產業。”正如竹溪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尹東升所言,大茶產業的蓬勃發展正為竹溪茶產業改革書寫生動注腳,為興業富民的愿景之花耕耘沃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