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新聞網訊 記者 張亞楠 鄒啟明 報道:時光輪轉,一年也接近尾聲。不覺間,舊歲將暮,新歲不遠。每當冬天來臨,街頭巷尾就開始彌漫著各種炒糖的香氣,那種甜絲絲、暖洋洋的味道總能瞬間勾起我們心底最深處的童年記憶。
在武陵不夜城內街“馮妮傳統糕點鋪”,古樸的招牌格外引人注目,門外就能聞到熬制麻糖的香味。店內彌漫著濃郁的香甜氣息,是麻糖特有的味道。“熬制紅薯糖的時候要不停地翻動攪拌,直到顏色呈透明的琥珀色,舀起來可以自然成形流動才可以。”這位正在耐心細致地教師傅如何炒制麻糖的女士,正是“馮妮兒傳統糕點”店鋪的老板娘馮艷,她們家最響亮的招牌就是“馮妮麻糖”,這要從2017年開始說起。


馮艷出生于桃源鄉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幾年前,她跟著老鄉一起在沿海城市打工,2017年春節,馮艷像往常一樣從外地回家過年。年味漸濃,加上她難得回家,屋里擺滿了琳瑯滿目的小零食,可馮艷卻一眼就“相中”了母親親手做的苞谷米麻糖酥。她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玉米的酥脆與紅薯糖的甜香隨之而來,味蕾的沖擊將馮艷的思緒拉回到了小時候。“那時候生活條件沒現在好,過年時候就自己做手工麻糖當小零食,也只有過年時候才能吃到?!瘪T艷回憶道。一家人團聚一起,吃著純手工做的麻糖酥,是馮艷心中最甜蜜幸福的時光。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這種純手工甜品因其做工煩瑣,手藝在村里瀕臨失傳,反而成為“稀缺資源”。正因如此,馮艷決定自己開一家麻糖店,延續這種傳統技藝。

“母親熬制麻糖的手藝是從我奶奶那里學來的,現在又傳給了我。”馮艷笑著向記者介紹,眼神里透著對自家麻糖滿滿的自豪與熱愛。如今,店主馮艷已成為麻糖制作技藝的第三代傳人,每一代都用心守護著這份“甜蜜事業”,代代相傳的手藝承載著歲月的記憶與傳統的韻味。隨著生意越做越大,馮艷在武陵不夜城也盤下了一家店鋪,簡約質樸的裝修,店面雖不大卻“五臟俱全”,除了琳瑯滿目的麻糖制品,還有一個干凈的小作坊,幾名工人正分別忙著熬制紅薯糖漿和炒苞谷米。旁邊一張古樸的茶桌與手工麻糖相得益彰,墻壁上掛著一些老照片,展示著麻糖制作的歷史場景和店主家族傳承的故事,讓人瞬間感受到這份手藝的厚重與深沉。



制作麻糖的首要環節是選材,馮妮麻糖的原材料都來自竹溪本地的深山農家食材,顆顆精選優質的糯米和飽滿的芝麻,堅持用上乘的食材成就純正的美味。“我們選用家鄉食材,一方面可以保證麻糖的品質地道,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當地農戶的收入?!瘪T艷說道。熬糖環節是麻糖好吃的關鍵,這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精湛的技藝。麥芽糖在鍋里慢慢熬制,師傅一刻也不敢松懈,不斷地攪拌著,觀察著糖液的變化。


隨著溫度的升高,糖液逐漸變得濃稠,色澤金黃透亮,如同流淌的琥珀。此時,空氣中彌漫著的香甜氣息愈發濃烈,讓人垂涎欲滴。另一邊炒出的芝麻和苞谷米香氣四溢,趁熱裹上糖漿,為麻糖增添了濃郁的風味。


每一塊麻糖都飽含著手工的溫度和匠心的凝聚,拿在手中,輕輕一咬,“咔嚓”一聲,酥脆的口感瞬間在口中散開,麥芽糖的香甜與芝麻的濃香相互交織,甜而不膩,回味無窮。

?

?與工業化生產的糖果相比,“馮妮麻糖”有著獨一無二的魅力。它沒有過多華麗的包裝,卻有著最純粹的味道和最真摯的情感。馮艷堅守著這份傳統手藝,不為外界的浮躁所動,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人品嘗到正宗的手工麻糖,在美味中了解傳統手工藝品的文化魅力。

“先是自己喜歡吃,后來發現很多人都喜歡這種傳統手做麻糖,所以更加有信心想把這個事情做好。麻糖在滿足了食客需要的同時,還能給自己帶來收益,何樂不為呢?”當問及馮艷為什么經營麻糖作坊時,她這樣說道。這項甜蜜不僅給馮艷帶來了收入,還讓手工麻糖這種傳統非遺制作工藝得到了延續。

“馮妮麻糖”有著自己的生產車間,各種設備一應俱全,且請的都是當地的農民工,帶動了當地農民就業增收?!奥樘前局撇捎玫氖莻鹘y工藝,封裝等環節采用的是現代化技術?!瘪T艷告訴記者,之所以在大山深處建廠,一方面是看中這里的優質原材料,另一方面是為家鄉發展作貢獻。


從春有百花秋有月,到夏有涼風冬有雪。從晨光微熹到暮色四合,任憑時間飛逝,經典永不凋零。讓人懷念不已的老式手工芝麻糖,就像是一只時光機,帶我們穿梭回記憶中的味道和童年時光。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馮艷家的純手工麻糖顯得愈發珍貴,它是對傳統技藝的堅守,是對美食文化的傳承,更是對慢生活的一種詮釋。當我們品嘗著這一塊塊手工麻糖時,不僅是在享受一種美味,更是在感受一段歷史,一份執著以及永不磨滅的匠心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