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新聞網訊 記者 袁正偉 李杰 報道:日前,知名短視頻創作者李子柒發布了一條大漆視頻瞬間引爆全網,點贊量上千萬,不僅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還意外使一種古老工藝——“大漆制作技藝”再度成為熱議話題。視頻中李子柒呈現的是成都漆藝,你可知道在湖北還有一個“中國生漆之鄉”——十堰竹溪。


竹溪的大木漆聞名遐邇,那么大漆制作工藝有哪些?大漆和現代油漆有啥區別?12月23日,竹溪縣融媒體中心記者走進竹溪漆藝文創中心探尋大漆制作過程,對話大漆非遺技藝傳承人,揭秘生漆如何“涂”出千年文化新色彩。


初冬時節,暖陽和煦。走進位于竹溪縣城關鎮東風村的竹溪漆藝文創中心,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雕刻精美、色澤明艷的漆工藝品。



“00后”美女彭心竹伏案而坐,專心致志地在一塊漆好的木板上來回勾勒,刻刀隨氣息起伏游走,一吐一納、手起刀落,一幅精美的富貴牡丹圖若隱若現。

△彭心竹
與現代的噴漆工藝不同,彭心竹正在進行的雕漆是以大漆為原料,在胎胚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雕刻出花紋的技法。需要經過畫圖、制漆、髹漆、雕刻和打磨等百余道工序純手工完成。工作時,需目注心凝,時刻保持下刀的節奏,一氣呵成,通過腕力的細微變化控制刻線的粗細、深淺和虛實變幻,若有毫厘差池都會導致作品前功盡棄。

可以說,每道工序都依賴時間的沉淀,一件作品的圓滿凝聚著匠人的無數心血與智慧。

為讓更多人深度了解竹溪漆文化,沉浸式體驗竹溪漆藝制作工藝,感受其獨特魅力,當天,竹溪融媒官方抖音號、視頻號、微竹溪微信公眾號同步開啟直播現場展示,實時互動,在線答疑。

其中,就有不少網友表示疑惑:“這么年輕小姑娘為啥不去大城市發展?回到深山做生漆,糊掃人(皮膚過敏)不說,沉悶又無聊。”面對網友的不解,彭心竹有自己的心之所向。
△彭心竹
交談得知,彭心竹是土生土長的竹溪人,其父親彭濤一直從事生漆產業,從小的耳濡目染讓她對漆器展現出來的東方之美產生濃厚興趣。經過大學3年對雕漆花、絲鑲嵌技藝的學習,她更加堅定從事生漆文化事業的信心和決心。

“從事生漆產業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現在很少有年輕人愿意從事這個行業,我們娃兒做這個,一方面是她喜歡,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這些老手藝后繼有人。”竹溪漆藝文創中心負責人彭濤說。

時代在變,技術需要革新。傳統的事物只有順應時代,不斷創新和發展,才會源源不斷地煥發出生命力,手工技藝也是如此。為打破人們對生漆用途和產品的固化思維,竹溪漆藝文創中心做出了很多嘗試。

“竹溪是生漆之鄉,漆林面積將近13萬畝,出產的大木漆是中國五大名漆之一,但好多人都不知道,我們現在做了很多時下流行的小工藝品,比如手串、項鏈、耳環、漆珠發卡、擺件等,讓竹溪的漆工藝品走得更遠,走進人們的生活日常。”彭濤說。

竹溪種漆產漆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堅實深厚。20世紀50年代,竹溪縣就被列為全國出口生漆基地縣,曾被國家授予“優質漆先進縣”的稱號。1976年又被授予“中國生漆之鄉”稱號,在海內外享有盛名。


但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由于種種歷史原因,生漆發展走向低谷,淡出人們視野。如何復興生漆產業,讓市場主體愿意參與,讓產業可持續發展?竹溪縣委、縣政府為之探索步履不停。


“近年來,我縣緊抓政策機遇,把漆樹作為精準滅荒、退耕還林的主要樹種,大力發展‘漆林+魔芋’‘漆林+中藥材’‘漆林+養殖’等套種套養模式,提高經濟效益;出臺《竹溪縣生漆產業示范基地建設獎扶辦法》,對面積達到100畝、帶動50戶以上貧困群眾增收的生漆種植市場主體給予獎扶。此外,還與科研機構、大專院校、非遺保護機構開展戰略合作,為生漆產業發展培養和儲備人才。”竹溪縣林業局局長連勝國如是說。



重塑生漆“金字招牌”,重鑄竹溪閃耀榮光。如今,竹溪彭濤、方孝安、張曉蓮等一批行業代表人物已建立漆藝大師工作室、青年創業工作室,他們用實際行動感召著青年一代將生漆產業發揚光大,而隨著網絡的展示和傳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開始重視傳統文化,像彭心竹這樣真誠熱愛傳統非遺的年輕人,正接過非遺傳承的接力棒,積極參與到非遺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中來。目前,竹溪縣100畝以上生漆產業基地達133個,大木漆藝青年傳承人近百人,竹溪生漆產業必將走向光明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