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湖北昶禾資本運營集團有限公司主辦,竹溪縣融媒體中心承辦的“昶禾杯”大美竹溪美文征集大賽,自7月30日發起征稿以來,受到廣大網友的關注,踴躍來稿。經遴選與主題契合度高的優秀作品逐期刊登,敬請關注。
大美竹溪
美麗的竹溪,推窗見青山,出門遇水。清晨,聞婉轉鳥鳴醒來,撲面而來的空氣清甜,眼前,是蔥郁的景致,好心情伴隨著河面上的白云的朝陽冉冉升起。
每天步行在宛如穿過一節節綠色詩行中,大道兩旁綠樹成蔭,花果飄香。與其說是鍛煉身體,更像是一段愜意的旅程。由于晝夜的溫差,竹溪的水汽似乎還未散去,濕漉漉地黏在空氣里,周邊綠化帶里露珠晶瑩剔透地掛在葉尖上,簇集在迎春、紅葉石楠和丁香花朵上,如鉆石般折射出五彩的光,似在為花兒草兒們沐浴梳妝,偶有一兩滴跌落到地面,立刻不見了蹤跡,將芬芳獻給泥土。樹枝努力伸展自己的軀體,伸開自己的葉片,接受陽光的撫慰,盡情釋放著青春的力量;紅葉石楠俏皮地頂著紅色帽子,似有無限的期待向上躍躍欲試,不斷錦簇著自己的身軀;五彩的花兒綻開嬌俏的容顏,紅色、粉的、黃的、紫的……斑斕著、美麗著,開得好不熱鬧。
在竹溪縣城西部,沿著竹溪河延伸開去,一條長達1900千米的西關街逐漸形成。這里商賈云集,物流通達。飛檐高墻的建筑,鱗次櫛比的店鋪,熱鬧喧騰的集市,天南海北的口音,使其成為鄂陜渝的物流聚散中心、商貿重鎮。遍布手工作坊、中藥鋪、土產百貨、飲食客棧等的西關街,是一條店連店、鋪連鋪的商業街。這里也曾是移民匯聚地、民俗交匯地,南來北往操著不同口音的人們,在這里建起了戲樓、書院,和諸多外地商人聚會的會館。這樣的西關街,是承載竹溪縣城市和商業發展歷史的博物館、活化石。
武陵不夜城的街區,內外兼修,形神兼備。它以仿唐式建筑為主體,樓臺厚重,飛檐靈動,柱廊通達,大氣而堂皇的盛唐氣象,由內而外地溢出。內街為戲曲展演為內蘊的多節點主軸;外街臨河軒敞,商肆錯落。整個街區,集合了潮玩、文創、動畫、特效等元素,設有主題餐飲、休閑娛樂、特色小吃、非遺文創、精品零售、特產超市、文化驛站七大業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好一種口味。鄂西北竹溪,具有山區、省界、移民三大地域文化特質。竹溪菜因此具有兼容并蓄、萃取精華的優越條件。在如此條件上,竹溪菜根植并適應本土的氣候、水土、物產,形成調和眾味成一絕的優勢。秦巴山地,物產豐富,融三省(市)食俗;四方移民,引多元文化匯于斯。竹溪菜汲取川湘菜系的優點,形成了兼具酸辣咸鮮的特色。
孕育和滋養這份人間煙火的,是竹溪縣的母親河——竹溪河。它柔情地縈繞著竹溪縣城,展開“青溪幾曲到云林”的繾綣畫卷,書寫著“居人共住武陵源”的和諧詩篇。臨河的“武陵不夜城”,借水生景,沿河打造燈光水秀劇場,結合現代聲光電技術,諸如花式噴泉、霧森激光、全息巨幕、CG影像、多媒體數控等,讓水柱沖天而起,令激光縱橫交錯,勾勒出一幅幅美輪美奐的畫面,讓竹溪河綻放出別樣的光彩。水秀炫人目,霓虹映兩岸。竹溪河的波光與古街相映成趣,將竹溪縣城的夜晚,涂抹得色彩斑斕、絢麗奪目……,是市民游玩休憩的幸福竹溪打卡地,也是外地游客的旅游勝地。
竹溪之綠不僅是自然的美景,生活的見證,往事的記憶,更是未來發展核心要義。現今,竹溪立足本土綠色資源,充分利用“楚地梅子茶”“貢米之鄉”“蒸盆美食搖籃”等特色優勢,做大做強綠色產業,走出一條生態優美、綠色低碳的發展之路,讓竹溪成為花城、綠城、吉祥城、幸福城,讓每一個生活在這里的人都能安居樂業,向著更美好的明天進發。
因此,當你步入竹溪這個小城,總會得到一聲聲親切的問候,熱情的幫助,讓你如歸故鄉,總有著一種埋在心底的熟悉,親切。當你走進竹溪的每個景點,服務場所,你都能聽見一聲溫和的“您好”。這里的人們漸漸懂得了說“不”“沒事”“沒關系”“請原諒”的藝術,更懂得了彎腰,鞠躬,點頭的禮貌。這一切的一切,使得竹溪更加像一個美麗的大家園。難怪生活在竹溪的人們都感覺到這里的幸福,這里美好。其實這些都是取決于竹溪有像竹溪勇救落水兒童陳登軍,李尚濱,郭芳青。扎根山村,爭做產業致富“引路人”、服務群眾“貼心人”李奎。冒著無盡的危險與火焰抗爭著將高溫罐體緊緊抱出火場的楊付軍。……一個個看似平常的小事,卻奏響了城市樂章, 正是因為這些千千萬萬的竹溪好人,才使得竹溪人美,山美,水也美。
去年五一,我和家人一起開車來到竹溪,當車行至一山間曲折路段時,車胎突然爆了。前不挨村,后不著店,車正停在半山腰,家老婆孩子大喊倒霉。于是試著攔車求援,連續攔了幾次,來車速度沒減慢就開走了。大家失望地在路邊坐了下來。這時,來了一輛重型貨車,突然在我們身邊停下來,司機打開車門問:“你們怎么啦?要我幫忙嗎?”聽到這話,對于失望的我們來說,真是感動極了。于是,我們向他求救,求援刮膠、補胎、充氣,將輪胎裝上后,我們才想起問他名字和住址。他說他姓林,家住竹溪,是個個體戶。同行的小李忙說:“我有個親戚和你是老鄉,我常去他那兒。說不定我們以后還有機會見面呢。”年輕的個體戶靦腆地說:“再見不再見我都無年謂。在外面壞車是常有的事,我現在能給你們一次幫助,就好象別人也能這樣幫助我一樣。”
聽了這司機的話,就象有股清風在我們身邊輕輕吹過。人也突然感到清爽起來,竹溪人就是那樣和諧,那樣舒暢。
是的,“再見不再見都無所謂”。雖說“人生何處不相逢”,但再見的機會卻確實是很少的。然而,每一次幫助別人,每一次被別人幫助,心里都會油然而生一種朋友時的親切和快樂。
這就是竹溪好人帶動的結果,也是竹溪這塊肥沃土地培育的結果。我去過一些城市,雖然也在創衛,但是與竹溪完全不可相提并論,我親眼看到有的城市,前面打掃的很干凈,不一會后面就有人在路上亂仍果皮紙屑,有的還在公交車上上隨地吐痰,謾罵他人,這些城市,就是因為缺少像竹溪勇救落水兒童陳登軍,李尚濱,郭芳青。扎根山村,爭做產業致富“引路人”、服務群眾“貼心人”李奎。冒著無盡的危險與火焰抗爭著將高溫罐體緊緊抱出火場的楊付軍為代表的一大批竹溪好人”,是他們帶動整個竹溪在前進,如果說我們整天在講創建,整天高喊文明,沒有一大批的城市好人做鋪墊,創建仍舊是虎頭蛇尾,表面上看來城市在變樣,其實人的精神仍舊停留在原地不動,沒有精神著鋪墊的城市,只是一個空殼,這種徒有其表的行為其實質就是沒有好人在引路。而竹溪好就好在人的精神境界在好人的帶領下,不知不覺的在得到質的升華,他們在感受到城市美景的同時,更感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親近,所以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感到無比欣慰,透過竹溪人滿臉的微笑,使我感到的是竹溪好人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和幸福,這不就是我們所追求和向往的精神生活嗎。
。
于是,不少人在溫飽問題得到解決后,非常渴望精神需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互間幫助關愛,這些在竹溪好人的背后已經成為現實,竹溪就好像是一個和諧的大家庭,到處充滿歡笑,充滿友愛之花。這就是好人的效應,這就是好人的魅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