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湖北昶禾資本運營集團有限公司主辦,竹溪縣融媒體中心承辦的“昶禾杯”大美竹溪美文征集大賽,自7月30日發(fā)起征稿以來,受到廣大網(wǎng)友的關(guān)注,踴躍來稿。經(jīng)遴選與主題契合度高的優(yōu)秀作品逐期刊登,敬請關(guān)注。
煙火深處,至味清歡——味蕾上的竹溪
市井煙火
清晨,當?shù)谝豢|陽光灑在青石板路上,竹溪的早市便熱鬧起來。攤位上擺滿了各種新鮮的食材,嫩綠的蔬菜還帶著清晨的露珠,那是田間的饋贈。水靈靈的蘿卜,胖嘟嘟的土豆,還有那一把把鮮嫩的青菜,仿佛在訴說著土地的肥沃與生機。而在一旁的竹籃里,擺放著一些山林野貨,褐色的香菇散發(fā)著濃郁的香氣,那是大山深處的寶藏,經(jīng)過了雨露的滋潤和陽光的撫摸,帶著自然的韻味。
沿著街道漫步,秦家包子鋪里飄出陣陣誘人的香味。這家開了四十多年的老店,不知陪伴了多少竹溪人的成長。包子皮白白嫩嫩,薄厚適中,一口咬下去,滿滿的餡料便露了出來。若是韭菜餡的,那翠綠的韭菜與鮮嫩的豬肉相互交融,韭菜的清香與豬肉的鮮美在口中散開,讓人回味無窮;若是蘿卜餡的,蘿卜絲切得細細的,經(jīng)過腌制后去除了些許辣味,增添了幾分甘甜,與肉香混合在一起,別有一番風味.
再往前走,便是小汪早點的格格了。格格以土豆做底,將米和肉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放在一屜屜小蒸籠中。剛出鍋的格格冒著騰騰的熱氣,入口微辣,綿軟的土豆吸收了肉汁的鮮美,口感更加豐富,讓人欲罷不能.
而在早市的盡頭,有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卻有著竹溪人最愛的碗兒糕。竹溪碗兒糕以優(yōu)質(zhì)的白米和黃豆為主要原料,經(jīng)過浸泡、磨漿、攪拌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蒸熟后的碗兒糕外觀雪白如玉,口感軟糯,甜而不膩。吃的時候,可以撒上一些白糖或者蜂蜜,增加口感和風味。據(jù)說,從明朝年間開始,竹溪人在臨行前都要吃一碗碗兒糕,以示出門吉利,辦事圓滿.
在竹溪的市井街巷中,還有一種美食深受人們喜愛,那就是民心水煎包. 水煎包兼得水煮油煎之妙,色澤金黃,皮薄餡大,一面焦脆,三面嫩軟。咬上一口,“咔嚓”一聲,酥脆的外皮與鮮嫩的餡料形成鮮明的對比,每處面褶里都藏著碳水的快感。店內(nèi)顧客爆棚,大家圍桌而坐,享受著這美味的早餐,感受著竹溪的市井煙火氣息.
山林至味
竹溪,這片被山水環(huán)繞的土地,不僅有著豐富的田間鮮蔬,更有來自山林的饋贈,孕育出了獨特的山林至味。
竹溪蒸盆,作為竹溪民間美食文化的創(chuàng)新代表,無疑是最具特色的山林至味之一. 它以獨特的烹調(diào)方式,將各種食材集于一盆,使色香味達到高度融合。制作竹溪蒸盆,需準備新鮮豬后腿一條,土雞一只,土豆、香菇、金針菇、荷包蛋、豆油卷等若干,還有那土制的陶盆,更是為這道菜增添了幾分質(zhì)樸的韻味. 將切好的豬腿、雞塊放入陶盆中,用鹽腌制后加適量水,入籠屜中大火蒸制。肉半熟時,放入切好的土豆、香菇、金針菇等食材,繼續(xù)回籠小火蒸。最后放入荷包蛋、豆油卷,再用小火蒸至熟透。出籠后的竹溪蒸盆,紅綠相映,香氣襲人,肉質(zhì)細嫩,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能滿足多種不同口味人群的需求.
這道菜的來歷,更是蘊含著一段動人的故事。相傳唐朝時期,薛剛在正月十五大鬧花燈打死太子后,武則天下令將薛家滿門抄斬。薛剛被逼逃至泗水關(guān),投奔本家哥哥薛義。薛義的妻子楊氏為了招待薛剛,特地吩咐廚房做了這一道用十八種山中的好菜合在一起的汽水蒸盆,并賦予了它美好的寓意. 后來,山區(qū)的婦女為了紀念大仁大義的楊氏夫人,便仿效她做蒸盆來招待尊貴的客人,這一傳統(tǒng)也世世代代流傳了下來.
除了竹溪蒸盆,魔芋豆腐也是竹溪山林間的一道美味. 魔芋,這種生長在山林中的植物,經(jīng)過巧妙的加工,變成了口感清爽可口的魔芋豆腐. 制作魔芋豆腐的過程頗為講究,需先將魔芋磨成漿,加入適量的堿水,經(jīng)過攪拌、靜置、凝固等多道工序,才能制成富有彈性的魔芋豆腐. 清炒魔芋豆腐,加入些許紅椒、芹菜等配菜,色彩鮮艷,口感爽滑,是一道備受歡迎的家常菜。而紅椒魔芋豆腐則更加香辣可口,魔芋豆腐吸收了紅椒的辣味和香味,吃起來別有一番滋味.
竹溪的山林中,還生長著許多其他的美味。鮮嫩的竹筍,在春雨的滋潤下破土而出,被勤勞的竹溪人采摘回家,或炒或燉,都是餐桌上的佳肴。還有那野生的木耳,生長在枯木上,經(jīng)過陽光的晾曬,變得干巴巴的,但只要泡發(fā)后,便恢復(fù)了那柔軟的口感,無論是涼拌還是炒菜,都能為菜肴增添一份獨特的風味。
家的味道與節(jié)日氛圍
竹溪的美食,不僅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家的味道與節(jié)日氛圍的承載者。
每到節(jié)日,竹溪的家家戶戶都會忙碌起來,準備各種美食,迎接親人的歸來。竹溪蒸盆作為一道傳統(tǒng)的大菜,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品嘗著熱氣騰騰的蒸盆,歡聲笑語回蕩在屋內(nèi),那份濃濃的親情也在美食中傳遞開來。長輩們會將最好的肉塊夾給晚輩,祝福他們健康成長;晚輩們則會給長輩敬酒,表達對他們的敬意和祝福。在這一刻,竹溪蒸盆不僅僅是一道菜,更是家的象征,是親情的紐帶。
而碗兒糕,則是竹溪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份甜蜜回憶。小時候,每當放學回家,饑腸轆轆的孩子們總會迫不及待地跑到廚房,尋找那熟悉的身影——碗兒糕。松軟的口感,淡淡的甜味,瞬間就能填滿孩子們的小肚子,也溫暖了他們的心。即使長大成人,離開了家鄉(xiāng),那份對碗兒糕的眷戀依然深深地刻在心底,成為了對家的思念之情的寄托。
在竹溪的春節(jié)期間,臘味也是餐桌上的常客. 竹溪臘味有著獨特的咸香風味,與其他地方的臘味截然不同. 臘肉、臘腸、臘魚等被掛在屋檐下,經(jīng)過時間的沉淀和煙火的熏制,變得色澤誘人,香氣撲鼻。到了年夜飯的時候,將臘味切成薄片,或蒸或炒,那濃郁的香味瞬間彌漫在整個房間,讓人垂涎欲滴。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品嘗著這充滿年味的臘味,講述著過去一年的故事和對新一年的期望,節(jié)日的氛圍也因此更加濃厚。
除了這些,竹溪的其他美食也都蘊含著家的味道和節(jié)日的歡樂。比如在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都會包粽子,那一個個小巧玲瓏的粽子,包裹著糯米、紅棗、豆沙等餡料,象征著團圓和幸福。而在中秋節(jié),一家人則會圍坐在一起,品嘗著自制的月餅,欣賞著皎潔的月光,共度這美好的佳節(jié)。
竹溪的美食,就像一首首動人的樂章,在市井街巷、山林田野間奏響,演繹著這片土地上人們的生活故事。它們承載著家的味道、節(jié)日的氛圍,讓人們在品嘗美食的同時,也感受到了那份深深的眷戀和濃濃的情誼。無論是穿梭于熱鬧的早市,還是圍坐在溫馨的家中,竹溪的美食總能帶給人們至味清歡,讓人們在這煙火深處,找到心靈的慰藉和滿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