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湖北昶禾資本運營集團有限公司主辦,竹溪縣融媒體中心承辦的“昶禾杯”大美竹溪美文征集大賽,自7月30日發起征稿以來,受到廣大網友的關注,踴躍來稿。經遴選與主題契合度高的優秀作品逐期刊登,敬請關注。
武陵不夜城 夜來夜精彩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以山二黃劇種為靈魂打造的全國首個沉浸式戲曲文旅街區竹溪縣武陵不夜城,游人如織,煙火升騰;夜間集市,點亮星空;梨園舞臺,精彩紛呈。山二黃樂坊、十三西施館子、老西關記憶街,在創意中蝶變新生。以七大戲曲主題為節點演繹的山二黃戲曲情景劇,單看是戲,連看成劇,持續釋放“主客共享、近悅遠來”的文化品牌效應。打造夜場景,齊趕夜集市,發展夜經濟,走出了一條獨屬于竹溪的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2023年12月30日晚,竹溪縣傾力打造的中國首個沉浸式文旅街區“武陵不夜城”正式開街,當天游客突破10萬人,累計接待游客1300余萬人次。僅“五一”黃金周期間,農家樂、民宿等綜合收入達到3.5億元。省文旅廳長連線鳳凰衛視向全球華人推薦,中央、省市主流媒體競相報道,先后五次登上央視。抖音、微信、快手等視頻播放量超過3億次,譜寫了“一戲活一城,一城興一縣”的竹溪篇章。
武陵故里 歷史西關
今日竹溪,古為武陵。從公元前202年置武陵縣到公元636年廢武陵縣,中間幾經更名,竹溪叫武陵縣的時間跨度達800多年。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縣城沿竹溪河而建西關街。
西關街北枕五峰,南倚溪水。是鄂西北秦楚邊陲重鎮,扼川陜鄂之咽喉。黃州人、湖南人、江西人、河南人……他們像涓涓細流,帶著不同的鄉音,不同的文化和背景,匯集于斯,落地生根,繁衍生息。
蒼莽的五峰山下,奔騰激蕩的竹溪河畔,歲月把蜿蜒崎嶇,窄長深邃的青石巷孕育成一種圖騰,升騰在秦巴山脈的朝暉夕陰之中。于是,黃州館、湖南館、江西館、河南館,錯落在仄仄逼逼的街道兩旁,竹溪河畔。
帶著四方流民的宗教和信仰,經明及清,幾百年鄉風浸染,龍王廟、關帝廟、火神廟、財神廟、西寺廟、甘露寺等眾多寺廟,西屏門城樓、五峰書院和永興橋、望川橋、西城橋、方義橋等人文景觀建筑,在這里交匯鋪陳。寺廟林立、館舍相望。青磚黛瓦,飛檐畫角,隨處可見。前鋪后院,亦商亦居。臨街清一色的是一塊塊可安上可取下的鋪門板,里面均是天井廂房相連的深深窄窄的院落,更增添了西關街的幽深與厚重。
西關街,明清時期,已成為鄂陜渝的物流集散中心,商賈云集,物流通達,一派繁榮。手工作坊、中藥鋪、土產百貨、飲食旅棧等,形成了店連店、鋪連鋪的商業街。這里也曾是民俗文化交匯地,南來北往操著不同口音的人們在這里建起了戲樓、書院、會館,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浴火重生 鳳凰涅槃
西關街的瑰麗與滄桑,早已定格在館舍林立,商賈云集的黑白水墨之中。
歷經600年歲月沖刷,繁華落盡。西關街變得岌岌可危,交通不暢、設施匱乏、房屋破舊、隱患眾多,影響1800余戶、4600余名居民生存和發展。2013年開始,竹溪縣對西關街進行棚戶區改造工程,以明清一條街為東西主軸,將西關街規劃成六個片區,全長2.1公里,整個建設群雕梁畫棟、翹角飛檐,古色古香,精美而雅致,再現古鎮風貌。
建設、回遷之后的全新西關街集聚了上萬人居住生活,孕育著新的商機。近年來,竹溪縣搶抓城市更新、消費升級、強縣工程機遇,依托西關街打造成6個主題式、沉浸式的產業集群街區。武陵不夜城作為武陵街區的第一期規劃項目,總長 361 米,以山二黃國粹作為文化靈魂、以竹溪美食作為產業之根、以夜游經濟作為頂層邏輯,包含美食街(內街)、休閑步行街(外街)、竹溪河水秀三大部分,作為盤活帶火竹溪文旅商貿發展的引爆點。
武陵不夜城以“食”為天,招攬了主題餐飲、休閑娛樂、特色小吃、非遺文創、精品零售、特產超市、文化驛站等七大經營業態,已吸引106家商戶入駐,其中主題餐飲招商面積達到6500平方米。入駐商戶有肯德基、朝天門火鍋城等來自一線城市的大品牌,也有以竹溪蒸盆、竹溪蛋炒飯為代表的本地特色餐飲,其中位于武陵不夜城主街區的十三西施美食城,主打產品為竹溪十三道傳統美食,如格格、懶豆腐、合渣、甜漿子、油層、芝麻餅等,充分展示竹溪當地特色美食。
融合創新 迭代升級
山二黃,又稱漢調二黃,由清代乾、嘉年間隨荊襄及鄂東移民帶進鄂西北山區的楚調與當地方言、語音、民間音樂長期融合流變而成,是流行于鄂西北及陜南地區的皮黃劇種,為竹溪人民在漫長的生活、生產過程中共同創造、積累和發展起來的民族文化瑰寶。悠久豐厚的庸巴歷史文化底蘊和特殊人文地理環境,哺育和發展了山二黃。
山二黃老藝人童覺平(1900-1983)祖籍為黃州府羅田縣。其家于乾隆中期遷居竹溪縣城,始以經商營生,至第三代即以傳唱山二黃,興辦“萬字班”(即座堂清唱)出名。早年竹溪的“三亦社”“新溪劇社”多演唱傳統折子戲,在鄂西北比較有影響。
近年來,竹溪縣二黃出現了長足的發展,創作出了《山茶花》《青春何恐》《望和平·楚長城》等一批代表性劇目,相繼登上省、市舞臺,斬獲多個大獎,把山二黃推上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將戲劇演藝與文旅產業巧妙融合,重燃梨園情,點亮夜經濟。博采眾家,融合創新,站在國潮、國風、國粹的高度,頂層設計,打造全新的沉浸式戲曲文旅街區。以山二黃為主,融合其他優秀戲曲元素,包括雜技、魔術等,構建一個新的戲曲街區。邀請北京冬奧會、大唐不夜城相關導演,以山二黃戲曲為文化之魂,以戲曲人物IP舞陽和九伶的生活和成長為故事線索,貫穿七大戲曲主題節點,創新編創山二黃戲曲情景劇《武陵梨園情》和以《白蛇傳》穿越時空演繹的賽博空間,在武陵不夜城進行常態化演繹,并編創春夏秋冬四個版本,通過迭代升級和交替演出,讓山二黃戲曲演藝常演常新,不斷提升山二黃藝術作品的生命力和山二黃劇種傳承發展的內驅力。進而為武陵不夜城增客引流,推動山二黃戲曲文化保護、傳承和發展的實踐轉化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新的引擎。
不夜城借水生景,情景交融,打造燈光水秀劇場。引入現代聲光電技術,依托竹溪河寬闊的水域,將花式噴泉、霧森激光、全息巨幕、計算機視覺藝術、多媒體數控等組合呈現一場場頂級水秀,美輪美奐,幻化萬千。
其中仿西關街古建筑黛瓦粉墻的定制格柵,屏長108米,最高15米,在國內規模最大,也最別具匠心。噴泉最高點可達60米以上,沖天而起的水柱,縱橫交錯的激光,勾勒出一幅幅精美絕倫的畫面,吸引著游客源源不斷駐足觀賞。
我曾經寫了兩首小詩,也不能言其一二。詩曰:
天上彩翼飛霞滿,武陵碧波暗生煙。
嫦娥應恨偷靈藥,曼舒廣袖在人間。
又:
燈光起舞耀武陵,萬人空巷一街開。
許是國粹能攬客,催動人潮向戲來。
活力與激情迸發,文化和旅游攜手,小城有戲,慢養竹溪。武陵不夜城,開啟了竹溪文旅的新紀元,引來了潑天流量,實現了美麗環境到美麗經濟的蝶變。
武陵不夜城,夜場夜經濟,夜來夜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