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蔚烈章林良保
立秋過后,當你走進我縣地方國有九里崗林特場,仿佛置身于林海綠濤、人間仙境。萬畝松杉遮天蓋地,有機茶園飄逸清香,鳥鳴翠谷,觀景亭上客來人往……這家地方國有林特場堅持改革發展創新,帶來了蓬勃生機與活力,初步展現生態林業唱主角,經濟林果增收入,聯合興林惠村民,森林生態旅游與現代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營林新體系。
二十一年奮進路
該場建于1988年,距離縣城4.2公里,現有22名干部職工,45戶186名林農。生產經營定位于林業特產,即以生態林為主,茶果藥菜多種經營,實行“林業國企、村組集體、農戶個體”混合經營管理體制,這在全國林業系統稱得上首創。
經縣政府和林業主管部門同意,這家林特場把附近高山農戶“收編”為林農,農民帶土地、林地、耕牛、勞動力資源進場,林場對集體荒山宜林地推行“農戶承包、大戶租賃、股份合作、林場轄村”等形式的集體林權改革,進場林農的勞動力資源與國有林場的先進技術、營林資金、護林管理經驗等要素最佳組合,優勢互補,既壯大了國有林場規模,又促進了荒山綠化和林農脫貧富進程,實現了“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出現了山綠民富場繁榮的新局面。
通過改革林業體制,該場營造了以松杉等用材林和以茶葉、果樹為主的生態經濟林9600多畝,其中建設高效有機茶園805畝、板栗300多畝、杜仲140多畝。林農將山上137畝陡坡耕地退耕還林,落實了退耕還林政策性補助。自愿住在山上的17戶林農,種植和承包有機茶園、養豬、養牛,管護森林。僅茶園一項,年收入達60多萬元。其余林農下山定居到大裕溝平壩新農村,利用100多畝好田好地,發展設施蔬菜和生態養殖,為縣城提供綠色食品服務增收。去年全場林農人均純收入達2400多元,過上了通電源、通自來水、通水泥路、通廣電、通郵電的現代化生活,走上了興林致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該場爭取到天然林保護工程面積4000畝,去年以來還爭取到1700畝的低產林改造項目資金34萬元,將低產林改造成為速生豐產林,推進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轉變。
場村聯手綠遠山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激發出九里崗林特場與高山村優勢互補、新的聯合造林熱情空前高漲。林特場借助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啟動了新一輪改革,提出要用新的管理理念和經營思路來引領現代林業,開展林場“二次創業”。
為拓寬二次創業新途徑,去年冬,該場發現蔣家堰鎮龍陽村龍山洼有大片遠山荒地和宜林地綠化難、樹木管理難,村民對這片宜林荒山林地流轉不愿伸手承包租賃,鎮村干部也為難。
于是,九里崗林特場與蔣家堰鎮政府和龍陽村委會協商,簽訂了租賃該村6000畝集體荒山宜林土地流轉合同,依法辦理了林權證,租賃期為30年,用于聯合造林,共同綠化生態家園。今春,林場出錢組織龍陽村農民造林,栽植多用途的櫻桃樺3萬多株,面積達500多畝。
櫻桃樺木材比較堅硬,富有彈性,是速生豐產林種,可作膠合板、卷軸、槍托、細木工家具及農具用材。樺樹皮可熱解提取焦油,還可制工藝品。樺樹萃取物為天然香料,可用于化妝品。樺樹汁可制糖漿、軟飲料和添加其它食品。
林權改革、土地流轉,通過算賬,九里崗林特場在龍陽村已栽植的500畝速生樺木林,20年后平均每畝收入能達到5000元以上,可創產值達250萬元。龍陽村老黨員劉美佑說:“像這樣的荒山,我們村哪有能力開發,老百姓放養牛羊都嫌太遠?,F在有林特場出錢、出技術,村里出土地、出勞力,生產要素優化組合、優勢互補,共同開發荒山,聯合造林很劃算,一來農民可以為林場打工增加收入,二來可帶動村辦企業加工林副產品增收,場村聯合,互利互惠?!?
林特產業顯特色
距離縣城4公里的地方國有九里崗林特場,積極發展生態觀光林業,利用山頭水塔修建涼亭觀景臺,并免費向游客提供茶水,吸引縣城游客登亭觀賞林海風光,看現代林業建設施工,購買九里香有機茶、干鮮果品、森林蔬菜,每天接待游客100多人。
為提高林地產出效益,方便下地作業和游人觀景,今春該場爭取到財政??钪С值?900畝低丘崗地改造項目,通過縣里統一組織招投標,以288萬元的造價發包這項工程。該場宜林坡地通過整治,實現了緩坡地改梯地,已修建作業道11條,建成抗旱水窖29個。改造的梯地用于營造以有機茶為主的生態經濟兼用林,促進林木茶葉速生豐產高效益。
茶園養殖生態雞,是建設大林業、強場惠林農、提高產出效益的新舉措。去年3月,該林特場在茶園中試養了500只生態雞,因散養的土雞肉質鮮美,價格比傳統肉雞高出50%,生態雞和土雞蛋仍供不應求。放養土雞的茶園里沒有害蟲、沒有雜草,茶葉長勢好,獲得節本增效雙豐收。全縣農業現場觀摩會特來現場觀摩,向全縣總結推廣九里崗茶園圍欄養雞模式。
今年,該場茶園圍欄養雞面積擴大到28畝,飼養了9000多只雞,安排4名林農養雞就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