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李新華
為發展公路運輸業,從2002年起,我縣對縣內19條營運線路進行規范管理,130臺“面的”獲得區間客運經營權。然而經過7年的運行,山區客運市場管理中的新、老問題仍未得到根治。
問題:“李鬼”“李逵”一塊“跑”
貨車“反串”客運。全縣現有農用雙排座貨車160輛,一般每臺核定座位6個,共計960座。這些車主長期利用交納貨運附加費費額較少、運輸成本較低的優勢,“反串”客運,采取降低運價、打發車時間差等手段,爭搶所在區間的客源,致使客運車輛營運業務受到沖擊。
“黑車”屢禁不止。無牌照、無營運證的車輛偷跑、搶拉客源,這些車輛或晝伏夜出,逃避檢查整頓,或以種種理由拖、欠、逃、抗規費,拒辦牌證,與合法經營的客運車輛爭搶客源。
合法車主違規“自衛”。按照縣道路運輸行業管理規定,取得區間客運線路經營權的“面的”車必須進站經營、統一調度、按時發車、依線運營,限定區間為305省道沿線,不得跨范圍營運。但是,一些車主迫于客運市場的各種不正當競爭,紛紛違規“自衛”,將行業管理法規置之度外,拒絕聽從統一管理調度,以站外喊客、降價攬客、打亂班次爭客、跨區間搶客等手段應對不正當競爭。區間客運市場的無序競爭,不僅使廣大車主的合法權益受到嚴重侵害,而且給交通安全和社會穩定制造了大量隱患。
原因:粥少僧多競爭強
區域經濟相對落后,客運行業僧多粥少。近些年,由于種種原因,使得貨運行業日趨蕭條,貨運業主紛紛改行跑客運。全縣客運從業人員已近千人,十分有限的區間客運收入相對于陣容龐大的客運隊伍,可謂杯水車薪,于是,造成了客運市場無序競爭。
宏觀調控滯后,運力遠遠大于運量。實行客運市場放開搞活以來,由于客運發展規劃管理滯后,車輛控購、營運資質審批等“入口”把關不嚴,導致區間客運車輛無序激增,客運成為愈來愈多的經營者看好的熱門行業,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處于自發態勢,直至車滿為患。運力與運量的懸殊,帶來了區間客運市場的混亂。
乘客“以利取車”,縱容了違規經營。由于道路運輸行業管理法規宣傳的廣度和深度都不夠,乘客對有關客運規則、知識了解甚少,因此,在選擇客運車輛時,往往是不求合法,只求合算,不考慮安全,只講究方便,不管所乘車輛夠不夠資質,駕駛員是不是“水貨”,只要可以少出錢、快趕路就行。由于擁有相當數量“以利取車”的乘客群,便產生了車主投乘客所好,乘客無意間縱容車主的“違規互動”,導致區間客運市場無序競爭愈演愈烈。
對策:科學管理把“四門”
率先治“腦門”。道路運輸行業管理部門務必重視宣傳的先導作用,善于利用多種有效的宣傳媒體和途徑,將客運行業管理法規及相關知識由表及里宣傳遍、解釋透,促使客運經營者知法規、明事理、懂得遵規守法的重要和違反法規的后果,合法車主正確運用法規維護自己的權益,消費者自覺拒絕乘坐違規車輛,監督者依法主持公道。同時建立有獎舉報制度,重獎舉報人,重罰違規車。
看好“現場門”。設立專項整治機構,加大現場管理的強度和密度,對“黑車”、載客座位虛假和貨車客用等違規車輛實行嚴管重罰,堅決清理大車小標,深入治理整頓客運市場秩序,進一步規范經營行為。
敞開“服務門”。一是盡可能減輕車主負擔,讓利于經營者業戶。在法規、政策許可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減少道路運輸管理、車輛檢審、辦證等項目收費。二是免費為合法車輛配備更加醒目的標牌,便于消費者選乘和社會監督。三是組織開展評選“誠信車”、“放心車”活動,為合法經營、優質服務的客運車輛“貼金”,提高信譽度,提高實載率和營運效益。
把住“入口門”。一是改進和完善道路客運行業管理體系,規劃并引導區間客運行業有序發展,運用市場機制,輔以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調控手段,遏制行業盲目發展;二是堅持車輛技術檢查、驗審制度,加快車輛更新換代,大力鼓勵發展高檔、舒適、快捷的客運車輛,淘汰性能較差、不符合資質標準的車輛,以提高客運服務檔次;三是嚴把區間客運車輛購置、辦證、營運資質等審批關,將一切不利于區間客運的因素拒之“門”外,防患于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