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財政支持發展特色產業富民紀實
通訊員湯學懷鄒蔚烈
五月榴花似火焰,漫山杜鵑映山紅;綿延起伏的茫茫林海騰綠浪,萬頃茶山青翠欲滴溢馨香……這些養眼綠色,就是我縣著力打造的最具生物多樣性的“綠色屏障”、特色產業。
積極用“綠箱”做大“百寶箱”
財政部門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實施生態富民戰略,發展特色農業綠色產業,推動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理念,積極支持實施綠色產業富民戰略。重點支持發展經濟林、有機茶、魔芋、中藥材、山野菜等綠色特色產業和“農”字號加工企業,走出了一條“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開發利用、在利用中保護”的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農民增收、財政增效的發展道路。
據了解,自2000年以來,縣財政累計投入林業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資金5億多元,吸引民間造林資金5600多萬元。全縣退耕還林27萬多畝,建設有機茶、香椿、藥材等生態經濟兼用林18萬多畝,天然林保護面積達300多萬畝。目前,全縣森林覆蓋率已達78.6%,活立木蓄積量達1108萬立方米,居全省縣市第一。據林業生態效益評估,年保土、保肥、增水效益達4600萬元以上。
投“真金白銀”收“板塊效益”
財政在支持經濟發展方式上,把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農業結構調整、扶貧開發、遷移扶貧、改造低丘崗地、發展林下產業等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實施“生態富民”戰略,收到了“板塊效益”,調動了農民主動參與生態建設與保護的積極性。
完成了退耕還林規劃編制,去年爭取后續配套項目資金2.7億元,陸續用于發展香櫞、木瓜、核桃、黃柏等林業產業基地6萬畝,組織低產林改造1.5萬畝,為全縣林業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同時,自去年以來還投入支農資金、優勢農產品板塊項目資金、財政貼息貸款、銀行信貸資金1.8億元,用于支持茶葉、烤煙、魔芋、藥材、設施蔬菜和畜禽養殖等特色產業板塊基地建設,全縣綠色產業板塊基地發展到60萬畝。
在鞏固和發展退耕還林成果、保護好天然林資源的同時,積極發展山區林特產品、生態旅游業和油料林業,以305省道“百里長廊”為重點工程的造林綠化取得實效。
項目惠民生建設新農村
財政把落實各項惠農政策,支持發展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和關鍵。去年財政落實兌現各項惠農資金8019萬元,協助相關部門上報以農林水為主的重點項目76個,項目資金6100多萬元,新建農村“一建三改”沼氣用戶4970家,完成節能省柴灶建設7140戶,改廁所、改欄圈、改廚房的“三改”配套率達90%以上。完成遷移扶貧565戶2260人,改造農村危房200戶。向32個“整村推進”重點貧困村投入扶貧項目資金2500多萬元。
去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805元,比上年凈增400元,實現財政收入1.575億元,比上年增長31.1%,增幅居全市各縣市首位,走上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