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孫敏
如果說“南特北茶”的產業格局是取決于我縣獨有的自然條件,獨特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氣候環境,傳統的種植習慣,那么“工農對接”的發展思路則是立足我縣“有交通,但不便捷;有資源,但沒有變成財富;有農業產業化,但不足以富民;有工業,但太弱小”的山區實際。而對于一家專業從事茶葉生產經營、茶葉產品開發以及茶文化傳播的企業來說,梅子貢茶業有限公司依托“南特北茶”的產業格局,實施“工農對接”的發展戰略無疑是占到了“天時、地利、人和”。
“論武當道雨腋生氣和諧路,品梅子茶一壺春暖綠意濃”。一走進梅子貢茶業有限公司的展廳大門,這副對聯就奪人眼球。在湖北,問道武當的人很多,品過“梅子貢茶”的人更是不少。梅子貢茶業有限公司的董事長葉艷,正是按照全縣“工農對接”的發展思路,用這種“禪茶一味,詩酒同心”的經營理念,借茶葉之力撐開了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一片艷陽天。
思路一轉天地寬
梅子貢茶業有限公司是我縣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之一。如何圍繞產業辦工業,圍繞產業建基地,把企業做大做強?公司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今年縣委、縣政府高屋建瓴的提出“工農對接”發展戰略,破除了傳統農業的思維定式,開始以工業化的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對梅子貢茶業這樣的農特產品加工企業來說,猶如在大海里航行的船只找到了一個燈塔,看的更廣,走的更遠,前進的方向變得無比清晰。
早在2007年4月,公司就聯合茶農經紀人、茶農組成了十堰市第一個茶葉專業合作社,走出一條“公司+基地+農戶”的路子,提供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公司負責為基地組織采茶工、提供專用農資、承擔技術指導、實行訂單收購鮮葉,為農戶提供種植技術和銷售服務,送發茶葉專用肥和采茶機械,并一年四季按保護價收購鮮葉,為實施“工農對接”戰略,實現企業增效、茶農增收奠定了基礎。
智者貴于乘時。全縣“工農對接”發展思路一出,梅子貢茶業就乘勢而上,順勢而為,及時調整思路,轉變經營策略。采取了擴大基地規模,加快技術改造,提升產品檔次;增加科技投入,開發新項目,瞄準市場做產品等等一系列舉措,把山間、田間和車間、市場緊密聯系在一起,為工業與農業的無縫對接做準備。
科技創新促發展
在“工農對接”的浪潮下,全縣上下呈現一片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發展態勢,而梅子貢茶業則是化科技為雙槳,以創新作動力,一路乘風破浪,漸行漸遠。多年來,梅子貢茶業始終與華中農業大學、湖北農科院等多家科研單位合作,開展產、學、研聯合,根據市場需求確定產品開發方向,走科技興茶之路。
無論是把第一車間建在山間、田間,還是企業與市場對接,或者是產業與項目的對接,梅子貢茶業都利用科技創新穿針引線。建基地,不斷栽培繁殖良種茶葉,普及科學種茶技術。全面推行ISO質量管理體系,嚴格按照有機茶的標準管理茶園,不斷擴大茶園基地規模,直接輻射到7個茶葉專業村的5250戶茶農21765人。拓市場,不斷拉長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利用以往廢棄的“大葉茶”成功開發出獨具特色的梅子貢有機烏龍茶;利用我縣豐富的茶葉、核桃、花生、芝麻等農產品成功研發出梅子貢有機茶食品,今年正式啟動總投資3300萬元的梅子貢有機茶超微粉項目更是變傳統的“喝茶”為“吃茶”。爭項目,興產業。450噸有機烏龍茶推廣項目、800噸有機茶食品加工項目、500噸有機茶超微粉項目……這些將直接輻射全縣19.33萬畝茶園,帶動10余萬茶農奔小康。
創新成就夢想,科技放飛希望。如今,“梅子貢”綠茶、有機烏龍茶、有機茶食品三大系列50多個品種先后被開發出來,其中有機烏龍茶還被湖北省科技廳認定為重大科技成果,產品通過了有機茶認證、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QS認證、C證標準,先后榮獲中國安全信用品牌、湖北省消費者滿意商品、湖北名牌產品、湖北十佳文化旅游名茶等諸多殊榮,產品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和地區。
千年貢茶又飄香
據史料記載,“梅子貢”茶因唐時武則天欽定梅子埡茶為御用貢品而得名,起源于春秋,弛名于盛唐,延續至明、清,我縣“貢茶之鄉”的美譽也由此而來?!肮まr對接”戰略的實施,擴大了茶園基地規模,壯大了企業經濟實力,擦亮了“梅子貢茶”的金字招牌,讓一度沉寂的千年“貢茶”又開始香飄萬里。
為此,公司始終堅持以質取勝,一門心思抓生產經營和技術創新,抓新產品開發和市場開拓,以企業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紐帶,以科技成果應用和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不斷挖掘茶葉資源潛力,變“貢茶”為“民茶”,變“喝茶”為“吃茶”。同時,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深度挖掘“梅子貢茶”的文化底蘊,圍繞市場抓品牌,不斷擴大“梅子貢茶”的知名度。如今,公司更是組建“竹溪縣三貢農特產品開發有限公司”,聯合“貢米”、“貢木”開發商抱團闖市場。
墻內開花處處飄香。從一個年收入不到百萬的鄉鎮小茶場成長為年產值達7000多萬元的茶葉產業化龍頭企業,茶農的人均純收入從不足千元提高到現在的7000多元.……而梅子貢茶業也成為了省級龍頭企業,步入了湖北綠茶第一方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