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通道”保衛戰
朱彩蘭
7月中旬,強降雨突襲竹溪,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受到空前威脅,一條條公路、橋梁在暴雨洪水中沖毀、崩坍。當洪水襲來,縣公路局300多名干部職工頂風冒雨,竭力擔當,舍家忘我,日夜奮戰在抗洪搶險第一線,砰然打響一場“生命通道”保衛戰。
公路險情重重
持續強降雨積聚的洶涌洪水奔騰著、肆虐著,無情地摧毀著公路網,全縣13條管養公路遭受嚴重水毀,中斷交通19處,沖毀涵洞30道,路基全毀1500多米,路面毀壞3540平方米,水毀塌方132處,沖毀駁岸、擋墻49處4.2萬立方米,沖毀橋梁2座。省道襄關線、興界線、鮑雙線出現溜塌方,公路、橋梁到處是堵車,處處是險情。“生命通道”在呻吟,在告急——
襄關線縣河茶場路段塌方,人車滯留;
興界線厥山路段路基垮塌,阻塞通行;
縣道泉雙線滑坡溜方嚴重,交通中斷;
出省通道告急!縣鄉路告急!救援物資運輸告急……
一時間,告急電話打爆了縣交通局、公路局值班室。
災情引起了市、縣領導的高度關注。縣委書記余春存,縣委常委、副縣長程良民親臨現場指揮搶險,十堰市公路局長劉永打電話指導抗災。
公路人氣吞山河
“人在路在!”洪水猛如虎,抗災氣如虹。公路局領導靠前指揮,冷靜應對,率領全局200多名養路職工英勇奮戰。
“要把搶通作為當前頭等大事來抓,集中所有人力、物力、財力,在最短時間內恢復交通,決不能拖全縣搶險的后腿。”縣公路局長蔣垂明在抗洪救災緊急動員會上下達死命令,迅速啟動公路水毀應急預案,組織水毀搶險。以班子成員為首的搶險領導小組,組成公路保暢專班、橋涵修復專班、后勤保障專班,分3個組分片包段,各負其責。組織6支搶險突擊隊,調集機械20多臺趕赴水毀現場。
“時間就是生命!”從18日下午4時起,分赴各線的隊員們冒著被隨時滾落的泥石砸傷的危險,在雨中來回清理、疏通。有的路段剛疏通,一轉身,山上的泥石又不斷灑落。他們一遍、兩遍……奮不顧身,馬不停蹄。
按照先通后暢的原則,對水毀嚴重、短時間不能完全恢復的路段,采取在積極組織搶修的同時修建臨時便橋、便道的方法,晝夜搶修,力爭在最短時間內恢復通車。
負責省道各條線路搶通任務的班子成員來回奔波指揮搶險,搶險隊員們個個以一人當十,褲腿灌滿泥漿,渾身濕透,每天工作16小時以上。
告急不斷傳來,興界線厥山路段又塌方了!隊員們又馬不停蹄地趕到。這里坡陡彎急,地勢險要,泥石流隨時都有傾瀉而下的可能,但他們沒有一人退縮,天黑了,他們就著車燈、手電繼續奮戰;餓了渴了累了,啃塊方便面,喝口水,擦把臉,接著投入戰斗。機械不能施展的地方,他們憑著手中工具,將坍塌的路面一寸寸疏通,阻塞的道路一寸寸縮短。7月20日晚10時左右,應急便道終于修通,竹溪通往外界的又一條主動脈得到恢復。看到一輛輛車安全地通過水毀路段駛向遠方,搶險隊員們已經分不清是雨水還是汗水、布滿泥點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公路局黨總支副書記、第一突擊隊隊長汪烈新,強忍著胃痛復發的折磨,來回奔走一線指揮搶險;副局長、第二突擊隊隊長李典軍駐守搶險一線不回家,嗓子啞了,眼睛腫了,食難下咽,每頓只能喝下幾口稀飯;總工程師蔡成山,排查橋梁險情長時間浸泡在齊腰深的洪水中,從沒叫一聲累;老站長李昌國高燒不退,硬是堅守在責任區,將責任路段搶通;漢白中心站全體職工始終堅守在公路搶險崗位上,站長唐代生在水毀期間不分晝夜,24小時奮戰在搶險一線。有的職工家里的良田沖毀、房屋倒塌而無暇顧及,有的職工腳扭傷了,腿被洪流中的石塊劃破了,自己卻全然不知。
科學抗災見奇功
災害發生后,公路局按照上級部署,把水毀修復工作擺在中心地位,堅持先通后暢、先干后支、先急后緩“三先三后”的原則,集中資金、技術和機械設備搶修重點路段;實施水毀修復與新改建、大中修、提高抗災標準,創建文明樣板路,循環公路圈建設“三個結合”,全面恢復路況。到21日,全縣13條管養公路全部搶通,累計清除塌方24.9萬立方米,清除涵洞78道,修復水毀路面46公里,新維修擋墻17處,處治路基缺口14處,設置各種警示標志154處,投入機械設備68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