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清晨,薄霧中的竹溪山林如一幅水墨畫。在雙竹林場,護林員孫延平手持巡護終端開始了一天的工作,而在林長制智慧平臺的監控屏幕上,數據實時躍動,共同守護著這片綠色寶藏。
近年來,竹溪縣以林長制為統領,積極創新“林長制+”“林長+”等工作機制,堅持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相結合,著力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使森林資源真正成為惠民增收的“綠色銀行”,大力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林長制+文農森旅:生態與經濟雙贏
竹溪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推動“林長制+文農森旅”深度融合,釋放出顯著的生態經濟效益。截至2025年8月底,全縣累計接待游客1396.47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3.42億元。
這一成績得益于林長制引領下的全域旅游戰略實施。竹溪推進以武陵不夜城、東門街、夯土小鎮等為重點的文旅融合項目。其中,武陵不夜城作為國內首個沉浸式戲曲文旅街區。自開街以來,游客量已突破2100萬人次,成為竹溪文旅新名片。
各國有林場也根據自身特色發展森林旅游。九里崗林場建成800畝茶園,配套采茶步道、生態停車場,打造林旅結合的特色林場。岱王溝林場圍繞旅游公路和核心景區開展生態修復,覆土綠化2萬平方米,栽植景觀樹木4000余株。天池埡林場打造了全市唯一的森林防火主題教育公園,成為市民游憩和學習的“室外課堂”。
林長制+兩山轉化:青山變金山的實踐
竹溪通過林長制探索多元化的“兩山”轉化路徑。截至目前,建成省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2個,各類林產品采集量達22.66萬噸,實現綜合產值76.5億元,預計全年綜合產值有望突破82億元。
竹溪林下經濟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全縣林下經濟利用林地總面積達86.6萬畝,形成林藥、林蜂等產業集群,帶動1.2萬農戶增收。源茂林場發展林下名貴中藥材600余畝,年產值超200萬元,帶動林農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八卦山林場與企業合作,采用“公司+村集體+合作社+農戶”模式,林中種植了70萬株石斛。雙竹林場建設2000畝林下經濟產業園,擴大天麻種植200余畝,帶動參與林農戶均增收1.5萬元以上。
竹溪縣積極實踐“國有林場+集體”融合模式,以國有林場的資金技術優勢,整合村集體與農戶的林地資源,通過規模經營持續放大“兩山”轉化效益。目前,兵營鎮、雙竹及八卦山等林場已流轉托管集體山林8萬余畝;雙竹林場更依托國家級改革試點,將森林資源打造為名副其實的“綠色銀行”。
林長制+智慧管理:科技賦能森林守護
竹溪將現代科技全面融入林長制工作,構建“空天地人”一體化的森林資源管護體系。
全縣以智慧林長制信息管理平臺為核心,高效使用“護林通”APP,實現資源精細化、智能化管理。護林員通過北斗巡護終端記錄工作狀態,監管員實時跟蹤巡護工作,大幅提升巡林效率。雙竹、八卦山、十八里長峽等地建成森林防火綜合示范項目,安裝60多個攝像頭,建設8個微型氣象站、10個高點視頻監控子系統。全縣在8個國有林場配備20余架無人機,開啟空地結合的智能化巡護新模式。
竹溪縣已構建起“天上有衛星、空中有無人機、地面有摩托、林區有監控、高山有瞭望”的“空天地人”一體化監測網絡。該體系實現了森林防火、火源監測與報警推送的“一網通”管理,以科技力量織就森林“防火網”,推動森林防火現代化水平全面提升。
林長+:多維聯動構建保護網絡
竹溪創新建立“林長+”多維聯動機制,形成森林資源保護合力。
“林長+河長”互聯協作,推進“巡林時巡河,巡河時巡林”,聯合解決突出問題,實現“河湖安瀾,山川秀美”。“林長+警長”和“林長+檢察長”機制強化林業執法威懾力,建立生態警務室,落實“兩長”聯動工作機制。全縣將430余萬畝森林資源劃分為28個網格、307個管護片區,明確各級林長、護林員責任區域。以586名三級林長、2800名生態護林員、153名管護員為主體,建成嚴格的管護體系。
林長制考核納入鄉鎮(局場)年度綜合考核,結果與鄉鎮排名、干部提拔、績效評價等掛鉤。聯席會議制度加強了部門協同,今年已召開涉及林業、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多個部門聯席會議2次,有效解決問題7個。

竹溪的山林間,防火阻隔帶蜿蜒向前,林下藥材茁壯成長,智慧監控設備有序運轉。“林長制+”的多元實踐,讓竹溪的綠水青山實現了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多元共贏。展望未來,竹溪將繼續深化林長制改革,拓展“兩山”轉化路徑,讓這片綠色家園更加富饒美麗。(連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