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漫步在竹溪縣的背街小巷與東門街頭,居民和過往行人會驚喜地發現,原本單調樸素的廣電機箱、笨重沉默的圓石墩,悄然披上了靈動絢爛的“新裝”。一只只栩栩如生、形態各異的小貓躍然于機箱之上,它們或慵懶小憩,或俏皮張望,毛發細膩,眼神傳神,惟妙惟肖的程度令人忍不住想伸手撫摸;而在東門街,那些曾經不起眼的圓石墩,則化身成為哆啦A夢、小熊貓、憨態可掬的鴨子、純潔可愛的小白兔等卡通明星的舞臺,色彩明快,形象活潑,仿佛下一秒就要從石墩上跳下來,與過往的人們嬉戲。

這一系列充滿巧思與溫情的改變,源于本地藝術團體“朝畫夕室”發起的城市微空間美化行動。志愿者們拿起畫筆和顏料,利用業余時間,將藝術的觸角延伸至城市的角落,用創意和汗水,為這些日常的公共設施注入了全新的生命與活力。
“以前這些電箱、石墩光禿禿的,有些還有銹跡或污漬,現在畫上這么可愛的畫,整條街都亮堂了,心情也跟著變好了!”一位在東門街居住了幾十年的老居民笑著贊嘆。孩子們更是對這些新出現的“伙伴”喜愛有加,上下學途中總要在石墩前停留片刻,指著熟悉的卡通形象雀躍不已。這些畫作不僅美化了市容環境,更成為了連接鄰里情感、點亮市民生活的溫馨點綴,讓原本尋常的街巷充滿了童趣與藝術氣息。

“朝畫夕室”團隊的負責人表示,他們希望通過這種“點石成金”的方式,挖掘城市中被忽略的細節之美,用藝術賦能城市更新,讓美學理念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選擇小貓、經典卡通形象等易于引發情感共鳴的主題,旨在傳遞友好、溫暖、純真的城市溫度,喚起人們內心深處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守護。
小畫筆,繪大美。竹溪縣“朝畫夕室”的此次藝術實踐,不僅是對城市“毛細血管”——背街小巷的精雕細琢,更是對公共藝術參與城市治理、提升城市人文品質的一次有益探索。這些散落在街角的藝術小品,如同顆顆明珠,串起了一條條充滿生機與趣味的風景線,悄然提升著竹溪縣城的文化品位與獨特魅力,讓城市在細微處見精神,于無聲處浸潤人心。(喬慧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