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在竹溪縣正被賦予新的使命。今年以來,面對全縣51座水庫、5630.14公頃水域這份豐厚的“家底”,縣財政局創新思路,精準施策,讓“沉睡”的水資源變成了會“呼吸”的活資產,走出了一條水資源價值實現的新路徑。
摸清家底,讓資源變資產
“過去我們管理水資源,主要保障防洪灌溉等基礎功能。如今要在保障公益性的前提下,通過市場化手段,讓水資源的價值充分顯現。”縣財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這場變革始于一場徹底的資產清查。財政聯合水利、國資等部門,歷時半年對全縣水利資產進行全面摸底,建立了詳細的資產臺賬。截至目前,已完成白沙河、紅巖2座水庫的公開拍賣,實現資產變現1.77億元;潘口水庫完成評估確權,價值達6.27億元;蓮花湖生態價值以30.5萬元實現掛牌交易,成為全縣水生態價值市場化實現的一次重要實踐。

創新融資,讓流水變現金流
面對水利設施投資大、回報周期長的特點,縣財政局積極探索多元化投融資路徑?!拔覀儓猿帧槐P一策’,根據不同資產特點量身定制盤活方案。”財政局經建股負責人表示。
對縣城核心水廠、污水廠等現金流穩定的優質資產,重點推進公募REITs發行準備工作;對規模較小但收益良好的資產,則探索水務收費收益權ABS等創新工具。同時,會同發改、水務部門推動完善水價形成機制,為市場化融資創造良好條件。
在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方面,縣財政局精準把握政策窗口,成功爭取專項債券資金2.2億元,專項用于城鄉污水治理和供水一體化項目建設,為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完善機制,讓短期收益變長效反哺
縣財政局前瞻性規劃綠色水經濟收益反哺機制,探索從特許經營收益分成、水資源稅地方留存部分劃轉等多個渠道籌集資金,并建立全鏈條監管體系。
如今,走在竹溪的水庫邊,既能看到依據生態承載力科學規劃的養殖區,也能看到為打造特色品牌而布局的泉眼開發項目。這些變化背后,是一套讓水資源價值持續釋放的創新機制正在發揮作用。(童毓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