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深入貫徹全省“干部素質提升年”工作部署,全面落實全市干部能力作風建設要求,引導全縣黨員干部聚焦凝心鑄魂、對標爭先、強基提能、破解“亂作為不作為不敢為不善為”問題、弘揚“四下基層”優良傳統和“清廉竹溪”建設,著力提升政治站位、工作標準、落實能力、擔當精神、為民情懷和抵腐定力,培育一支堪當支點建設和“一城四地”建設重任的高素質干部隊伍。“竹溪黨建”特開設“干部素質提升年”專欄,展現全縣各地各部門“干部素質提升年”工作成效、創新舉措及典型經驗。
“同志,創貸貼息政策咋申請?”匯灣鎮茶農張某攥著材料等在縣財政局門口,剛輪崗到金融股的青年干部立刻迎他進門,翻開手冊逐條講解。如今,這樣精準專業的服務已成竹溪財政常態。
今年,竹溪縣財政局以“干部素質提升年”為抓手,創新構建“學、講、研、練”四維培養模式,鍛造“開口會說、動筆會寫、下手會干”的專業隊伍,為成功創建全國普惠金融示范區注入強勁動能。
以“結對幫帶”錘煉實戰本領
面對青年干部經驗短板,局里深知“嚴管就是厚愛”,一套“領導班子+業務骨干+青年干部”的三級結對網絡迅速鋪開。
“沖刺全國普惠金融試點”的戰役打響,局領導辦公室里燈火通明。領導成為并肩作戰的“師父”,帶著幾位青年干部一頭扎進材料堆。“來,我們一起摳政策細節,這句表述背后的深意是什么?”他指著文件,引導青年思考。方案編制時,他放手讓青年執筆初稿,再逐字推敲;模擬答辯現場,他扮演挑剔的評委,拋出一個個尖銳問題,讓青年在實戰中打磨表達與應變。田間地頭、小微企業廠房里,股長操作著分析工具:“看,這樣分析數據,才能真正摸清農戶和小微企業的資金缺口。”抽象的數據在青年眼前具象化,化作對服務對象需求的精準把握。
在“老帶新、強帶弱”的熔爐中,經驗與創新思維交融碰撞。青年干部迅速成長,開始在一線獨當一面,實戰錘煉的本領成為他們最堅實的基石。
借“雙講雙促”提升專業素養
“金融普惠示范區成功創建有何效益?上爭依據是什么?如何確保成功?”黨組(擴大)會上,局負責人現場“考問”干部。讓每個財政人“肚里有貨、遇事有招”,是鐵打規矩。“財政講堂+專題研討”構成的“雙講雙促”平臺應運而生。
講堂打破“一言堂”:班子成員析理論、股室負責人拆政策、業務骨干授真經。零基預算難點、普惠金融堵點、財會監督痛點……26期講堂,期期直擊要害。青年干部解析完一項貼息政策,話音未落,臺下即問:“這門檻會否擋住最需幫助的小微企業?有更精準方式嗎?”在唇槍舌劍的“聽眾提問+集體研討”中,干部被迫跳出舒適區,從執行者變為鉆研最優解的“政策研究員”。越來越多年輕人從緊張聽眾成長為自信分享者,用PPT、一線案例甚至創新構想解析政策、分享心得。
從局長的“靈魂拷問”,到骨干的“庖丁解牛”,再到青年的“初生牛犢”亮相——每一次“講”都是深度打磨,每一次“促”的研討,都讓政策文件被咀嚼、消化、重組,最終淬煉成干部手中精準有力的“政策工具箱”。
靠“學研結合”拓寬視野格局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力量,絕不能安于現狀!”局主要負責人在黨組會上定調:思想淬煉與專業訓練必須擰成一股繩。
改變始于“走出去”與“沉下來”。在省級示范村,財政干部圍坐在村民中,聆聽村支書“一塊錢撬動十塊錢”的土辦法,筆記本記滿“積分制”“鄉賢理事會”等鮮活機制創新。光影也帶來震撼。紀錄片《我們是第一書記》中那雙在凍土上皸裂緊攥扶貧手冊的手,讓“老財政”與“小財政”悄然抹淚,畫面遠比“奉獻精神”四個字更猛烈撞擊心靈。
學習的脈搏全局跳動。青年寫作小組常亮燈至深夜,為“服務區域發展”尋找財政方案;讀書班圍繞“十五五”財政規劃熱烈爭辯。12次集中讀書、8次專題研討、110多條深思建議——思想在交鋒中擴容,格局在研討中打開。建黨102周年活動成為活力賽場。組織者感慨:“我們就是想通過這些活動把干部職工從酒場、牌場吸引過來,以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全身心投入工作!”
這支在“學講研練”中成長的財政隊伍,正推動普惠金融政策如精準細雨般滋潤山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