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竹溪的青山秀水間,走出了一位把青春鑄進雪山的戰士吳成云。他十七歲入伍,在平均海拔四千米的生命禁區戍邊十六載,從拉薩街頭的硝煙,到樟木震區的斷壁,再到洞朗對峙前線的冰霜,足跡踏遍雪域高原的每一道裂痕。當高原的罡風掠過他黝黑的臉龐,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軍人挺直的脊梁,更是一個家族血脈里奔涌的家國情懷。

淬火成鋼:風雪磨礪報國志
吳成云小時候經常聽爺爺講述當兵的故事,從小受到熏陶,立志長大后成為像爺爺一樣報效祖國的軍人。經過層層篩選,終于實現了愿望。

2005年寒冬,新兵吳成云站在拉薩零下二十度的操場上。寒風如刀,耳朵凍得發麻,可爺爺那句“當兵就要有個當兵的樣子”在他耳邊錚錚作響。他每日提前起床為戰友打熱水,深夜就著路燈苦背作戰條例。三個月后,他以全優成績入選警衛班,將家訓化作軍營的脊梁。
2008年3月14日,拉薩街頭黑煙彌漫。時任警衛班班長的吳成云死守軍區總醫院大門。當燃燒的輪胎滾向急救通道,他一聲嘶吼:“讓開傷員!”舉起盾牌頂在最前。石塊如雨砸落,他左臂護住身后護士,右臂盾牌紋絲不動。三小時的對峙,迷彩服后背結滿鹽霜,身后三十六名傷員安然無恙——那一刻,竹溪少年的肩膀,扛起了人民子弟兵千鈞的重量。
界碑為證:咫尺天涯家國情
2017年洞朗對峙前線,康明斯軍車在海拔4600米的碎石路上顛簸。時任勤務分隊長的吳成云親自駕駛頭車探路,車窗外的經幡在狂風中如戰旗翻卷。他連續駕駛18小時運送部隊,下車時雙腿僵直如鐵。此時妻子臨產的消息傳來,他沉默良久,最終只回復:“母子平安就好。”任務結束才踏上歸途,當他在駕駛室看到妻子發來的嬰兒照片時,這個雪崩面前都不曾皺眉的漢子,淚水終于沖開了冰封的眼眶。

在崗巴縣零下四十度的“生命禁區”駐訓時,吳成云與戰友們用血肉之軀在無碑之地站成界碑。一次沖突中,外軍悍然越線,他與戰友寸土不讓,風雪中站成一道不可逾越的鋼鐵長城。“雪山紅旗,永放光彩”——他像鉚釘般牢牢鉚在祖國的邊境線上,用十六載青春踐行著入伍時的錚錚誓言。
吳成云說當兵兩年是義務,五年是青春,八年是奉獻,十二年是責任,十六年是信仰。當兵十六年對祖國熱愛與信仰無與倫比,他很慶幸青春獻給了祖國,獻給了神圣的雪域高原!
血脈相承:永不褪色的精神界碑
2022年退伍后,吳成云在湖北雙浩公司當了一名商務司機。入職首日,職工宿舍赫然出現棱角分明的“豆腐塊”軍被。同事笑問:“兵還沒當夠?”他正色道:“有些東西,脫了軍裝也刻在骨頭上。”

方向盤成了他的新戰位。每輛車必備急救包、滅火器、暈車藥;輪胎要敲擊辨音,車身用三塊抹布分區域擦拭。一次暴雨中遇山體落石,他憑借高原練就的本能,在滾石陣中左沖右突殺出險境。公司為他設立黨員先鋒崗,董事長感慨:“他的車開得穩,因為心里裝著責任的分量。”
從秦巴山麓到雪域之巔,從鋼槍到方向盤,吳成云用生命標定著精神的坐標。每天清晨五點半,他仍雷打不動完成五十個俯臥撐,仿佛在丈量大地,也仿佛在向遠方的高原行軍禮。如今他帶著兒女重走故鄉山路,他想起了過世的爺爺,想到了自己,也想到了未來。有一種精神,要代代傳承;有一種信仰,要輩輩堅守。他常指著逶迤群峰對兒女說:“看見山,看到老家,要想起界碑;看見路,看到人群,要記得有人用青春甚至生命為你踏平荊棘與坎坷。”
當萬家燈火點亮城市的夜晚,這個腰桿筆直的竹溪漢子依然如移動的界碑穿行在人潮中。十六年風雪雕刻的豈止是滄桑面容?那是把“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的信念,用青春和熱血熔鑄成的不朽豐碑。吳成云,一個竹溪漢子,他的存在本身就在訴說:真正的界碑不在邊境線上,而在每個中國人挺直的脊梁里;真正的家風傳承,就是把對這片土地最深沉的眷戀,化作守護山河的無聲誓言。(孟正圣 鄭守新 甘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