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竹溪縣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涵養區,綠色是最亮眼的生態底色。竹溪耕地少、林地多,發展林下經濟,既能擦亮“綠水青山”金字招牌,又能加快“金山銀山”成果轉化。近年來,全縣以“產業發展提質”為首,錨定“林業經濟打造百億級產業集群”目標任務,積極在“茶、藥、漆、竹、特、養”六篇文章上下功夫,合理利用430萬畝林地資源,不斷探索“林業+”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生態美”與“百姓富”的雙向奔赴發展之路。即日起,縣融媒體中心推出專欄【林下走出“兩山”路】,展示全縣各地以綠色動能助力鄉村振興、帶農增收致富的生動實踐。敬請關注。

竹溪新聞網訊 記者 湯鵬 報道:夏日的國有標湖林場綠意盎然,生機勃發。走進林間地頭木本藥材杜仲的嫩芽在雨后更顯鮮亮,草本藥材射干的嫩葉在斑駁的樹影中舒展。高矮植物錯落有致,構成一幅立體種植的生態畫卷。

穿梭其間的務工村民忙著除草管護,指尖劃過藥材枝葉,帶起陣陣清新藥香,與林海濤聲交織成動人的田園樂章。


“每天在這兒忙活八個小時,除草、補種、管護,一天能掙一百多塊錢,還就在家門口,心里踏實!”家住林場1組的村民柏自明擦了擦額頭的汗珠,臉上漾著笑意。這片曾經的閑置林地,如今成了村民們的“聚寶盆”,讓像柏自明這樣的鄉親們實現了“守著青山有活干,靠著林地能增收”的愿景。
近年來,湖北偏頭山國家森林公園管理局(標湖林場)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以林業產業升級為抓手,在保護森林生態的基礎上,蹚出了一條“林上+林下”的立體致富路。通過省級中藥材科技小院榔梅培育基地的技術支撐,林場突破傳統林業局限,規模化種植杜仲、黃柏、厚樸等木本藥材2910畝,林下套種射干、柴胡、金絲皇菊等草本藥材1230畝,讓“樹上產良種、樹下種藥材”從構想變為現實。同時,500畝改造茶園與20萬棒段木香菇相映成趣,4140畝林下經濟區如翡翠項鏈般環繞山林,預計年產值可達1.23億元。


林下經濟


“我們不僅要讓林子綠起來,更要讓百姓富起來。”偏頭山國家森林公園管理局旅游事務科科長曾翔介紹。作為全省國有林場自主利用試點,該局積極響應“林下經濟百億產業”號召,通過技術培訓、經驗共享,將種植示范基地打造成“田間課堂”,帶動周邊鄉鎮發展林業產業。如今,從林場工人到鄉村農戶,越來越多人學會了中藥材管護技術,昔日的“看山人”變成了“種藥人”,生態優勢正源源不斷轉化為經濟優勢。



從蒼翠林海到壟壟藥田,從林間務工的笑語到產業升級的藍圖。偏頭山國家森林公園管理局以“點綠成金”的實踐證明守護生態就是守護財富,發展綠色產業就是鋪就富民之路。在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生態與經濟共舞,青山與金山齊輝正書寫著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