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深入貫徹全省“干部素質提升年”部署,全面落實全市干部能力作風建設要求,圍繞“服務建成支點,建設大山里的深圳”主題,聚焦“一城四地”功能定位,錨定“整體提升、爭先進位”目標追求,我縣組織各行業系統及相關領域青年干部廣泛開展交流研討,通過頭腦風暴碰撞思想、破解難題、推動發展。“竹溪黨建”特開設“‘服務建成支點,建設大山里的深圳’大討論”專欄,全景呈現青年干部大討論活動凝聚思想共識、奮力擔當作為的生動實踐。
4月18日,兵營鎮成功舉辦“服務建成支點 建設大山里的深圳”青年干部大討論活動,17名青年干部齊聚一堂,“圍繞戰略支點建設中的兵營作為”展開頭腦風暴。

活動中,青年干部結合個人工作崗位實際,聚焦產業轉型、生態保護、鄉村振興、數字賦能等維度,提出創新方案;從完善基層治理、深化文旅融合、強化民生保障等角度建言獻策,充分彰顯了青年干部敢想敢為的開拓精神。
與會領導結合兵營鎮山水資源稟賦與產業發展實際,分享基層工作經驗,提出“深挖茶旅資源、做精特色農業、守牢生態底線”等建議,并寄語年輕干部要以“守土有責、闖出新路、韌性發展”的奮斗姿態,在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產業培育、生態價值轉化等方面精準發力,勉勵青年干部既要當好戰略支點的“筑基者”,更要爭做改革創新的“破冰人”。
青年干部發言摘錄
黨政辦干部 嚴信文

黨政綜合辦公室肩負著承上啟下、協調左右、聯系內外的重要職責。我將當好“三員”,在服務全鎮發展大局中彰顯新擔當。一是筑牢政治根基,當好參謀助手“核心員”。深學細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緊扣“一城四地”功能定位,牽頭做好重要文稿起草,確保鎮黨委、政府的工作部署落地生根。二是統籌協調各方,當好服務保障“全能員”。以“全周期管理”理念提升統籌效能,建立“會前籌備清單化、會中服務精細化、會后落實責任化”工作體系,在突發任務中24小時待命,確保機關高效運轉“不打烊”。三是夯實工作作風,當好效能提升“示范員”。以“嚴細深實快”作風樹標桿。堅持“傳幫帶”培養機制,提升“開口能講、提筆能寫、問策能對、遇事能辦”能力。
黨政辦干部 胡碩

作為基層干部,服務湖北“支點建設”,并推動鄉鎮向“大山里的深圳”轉型,需要以深圳精神為內核、以山區資源為基礎、以群眾受益為目標,發揮“闖”“干”“創”的精神。在立足本職工作上,一方面持續做好辦公室應急處置、上傳下達、來訪接待工作,精準對接需求收集民情民意;另一方面當好政策宣傳員,通過走訪調研,收集企業、農戶的難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群眾解讀鄉村振興、產業扶持等政策,確保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黨建辦干部 敖晨晨

作為黨建辦干部,我深刻認識到“建設大山里的深圳”不僅是一個發展目標,更是一份責任擔當。我們要以“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感,學習“深圳精神”、立足本職崗位,爭當發展排頭兵。在具體工作中,我將做到:一是當好政策落地的“執行者”,把上級決策部署轉化為務實舉措;二是當好服務群眾的“貼心人”,用心用情解決企業和群眾的急難愁盼;三是當好改革創新的“實踐者”,在優化流程、提升效能上大膽探索。讓我們以“深圳精神”為引領,以實干實績為山區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經濟發展辦干部 劉松

我們懷揣繁榮夢想,以服務建成支點為目標,撬動兵營經濟騰飛,建設大山里的深圳。深圳的創新精神、開放包容和高效執行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學習深圳敏銳洞察,精準篩選產業項目,優化營商環境,當好“店小二”。正視自身短板,我們加強產業培育,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游;強化招商引資,推動項目落地。每一名鄉鎮干部都是建設者,我們立足本職,勇于擔當,共筑大山里的深圳夢。
黨群服務中心干部 魏紅

以“深圳速度”為標桿,跑出山區服務“加速度”。深圳發展的核心是高效與創新,而山區群眾對便民服務的最大期待就是“少跑腿、快辦事”。作為窗口人員,我們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對高頻事項推行“一窗受理、一次告知、限時辦結”;對特殊群體開通“幫辦代辦”綠色通道,對偏遠群眾推廣“上門服務”。以“深圳溫度”為底色,打造有情懷的服務窗口。面對群眾咨詢“多問一句”,避免因表述不清重復跑腿;辦理業務“多想一步”,主動提醒關聯事項;遇到疑難問題“多幫一把”,聯動部門跟蹤解決。
社會事務與平安建設辦干部 孫兆麗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標桿,是“敢闖敢試、開放包容、務實高效”的代名詞。我們雖身處大山,但同樣肩負著鄉村振興的使命。信訪工作是“大山里的深圳”建設的“晴雨表”和“連心橋”,是我們傾聽群眾呼聲、凝聚發展共識的“第一窗口”。群眾訴求的背后,往往藏著發展的“金點子”。我們要將其納入“鄉村振興議事會”討論,把群眾的“問題清單”轉化為“幸福賬單”,讓這片熱土綻放出新時代的“深圳光芒”。
城鄉建設辦干部 朱彬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湖北要建成中部崛起重要戰略支點,核心是打造“非對稱競爭力”。作為城鄉建設辦干部,結合崗位實際,我將以三大思維突破打造山區發展新范式:一是從“補短板”轉向“造長板”,重構山區價值坐標系。生態領域,借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綠色資產”對接全國市場;交通建設上,高速通車后聯合周邊申報“鄂西北生態交通經濟帶”。二是從“等政策”轉向“造政策”,爭取改革試點“空白領域”。在高速項目試點“征地補償+集體股權”;聯合交通部門探索“以路養路”。三是從“單兵作戰”轉向“系統破壁”,打造超常規協作體系。建立“反向飛地”,與沿海共建產業園獲取稅收分成;發起“山區小鎮聯盟”,聯合同類鄉鎮爭取“國家山區韌性發展試驗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