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雞咯咯鬧茶鄉
——我縣扶持創新茶園規模養雞紀實
鄒蔚烈羅傳根曾昭平
深秋時節,縣河鎮大路溝村半山腰的茶園里,野雞“咯、咯”的叫聲清脆悅耳,為寂靜的茶山平添了野趣。
這些活動在“中國茶葉之鄉”茶園“綠色天網”下的野雞,是返鄉青年農民工明林的活“寶貝”:公野雞每只售價70元,種雞價更高,種蛋每枚能賣3元多,商品蛋每只也賣2元,可謂“金蛋”、“銀蛋”,據說年收入達20多萬元。
返鄉農民工創業有“雞”茶
外出打了幾年工的明林,受金融危機影響,轉變觀念,決定回鄉自己創業,建設新農村。2007年底,他回到家鄉后,發現縣里對養殖業十分重視,并有優惠政策和財政資金扶持,便確定特色養殖項目。
明林通過考察、比較和論證之后,發現野雞養殖屬于特色養殖新門道,鄂西北地區少有養殖,而且野雞易飼養、投資少、見效快、風險小。去年陽春三月,他和姐夫共同出資10萬元,租賃40畝茶園,圍網養殖,從湖南購買5000只野雞雛苗,興辦了占地10多畝茶園的野雞養殖基地。
“聽見野雞叫,你就想吃飛的跑的呀?”幾位好心的鄉親勸他“別折騰”。明林對好心勸告者總是說“謝謝關心”,他和愛人全副身心投入茶園養殖野雞。
負責這處野雞養殖基地管理的女青年熊遠菊說:“茶山養野雞是個苦差事,弄不好雞飛蛋打。”雖說把野雞放在茶園里散養,但要蓋些小型雞舍,安置食槽,每天都要投放清水和精飼料,還要進行季節性茶園消毒、雞病防疫、添加鈣等微量元素配方飼料。遇到雷雨天氣,人更忙得夠嗆。野雞生性膽小,野性十足,一遇驚雷和外界干擾就撲騰亂飛,亂撞逃命,去年以來野雞突破天羅地網脫逃了幾百只。老板明林苦笑說:“雖有損失,并不可惜,就算是為野雞放生吧!大自然增加了野雞種群,也算功德一件。”
走進這處茶園野雞養殖基地,仔細一看,茂密的茶園里野雞時隱時現,天網和圍網內搭有雞舍棚,養殖基地按功能分為幼雛區、商品雞區和種雞區。“種雞區,必須嚴格按照1公4母的比例配搭成年雞,這樣既能提高母雞的產蛋率,又能確保種蛋的受精率,從而為提高育雛率打下堅實的基礎。”明林說:“主要是想讓這些具有野性的山雞真正回歸自然,在生態環境里長大的野雞肉味更加鮮美。”在商品野雞區,格外顯眼的是那些長著漂亮羽毛的七彩雄野雞。
養野雞能賺多少錢?明林算賬說:一只雞苗成本10元至12元,養4個月,可長到1.5公斤至1.7公斤,包括飼料支出,平均每只成年野雞支出成本30多元。商品母野雞每只可賣30元以上,公野雞一只活體售價70多元,平均每只雞可凈賺20多元。如果賣種雞,效益更可觀。野雞蛋是個“金蛋蛋”,每枚商品蛋售價2元,一枚種蛋售價3.5元,銷售重點對象是扶持發展本縣養殖戶。
政府給扶持“金鳳”鬧茶鄉
茶園養野雞生態模式,是通過建立“雞吃草蟲、雞糞肥園、生蛋繁殖、茶葉增產、提質增效”的生態循環農業增值鏈條,實現資源有效利用,單位面積土地資源利用率成倍提高,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
茶園變樂園,“金鳳”舞翩躚。縣河鎮政府推廣明林茶園養殖野雞科技示范成功經驗,今年該鎮已有7家農戶在明林提供種源和技術指導下,新發展野雞養殖上萬只。
我縣茶園面積達19萬畝。縣政府提出大力發展茶園養殖產業,并組織鄉村干部和財政、農林牧等部門現場觀摩茶園養殖試點示范,規劃今年辦好茶園養雞示范基地1萬畝,出籠土雞、野雞20萬只以上。在擴大示范成功基礎上,力爭今后達到5萬畝100萬只的養殖規模。
為鼓勵茶園規模養雞,帶動林下養殖,縣政府承諾,茶園規模養雞每出籠1只補貼1元。縣財政、農、林、牧等部門聯合農村信用社,運用財政支農扶貧資金、畜牧發展專項資金、財政貼息貸款和政府擔保貸款,已向茶園養雞項目發放資金500多萬元。目前已有龍王埡茶場、土城子茶場、九里崗林特場、馬家溝福利院茶場等8處開展茶園規模養雞示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