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中央經(jīng)濟工作會議及中紀委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省委、省政府決定,從今年3月份開始,集中3個月時間,在全省開展“萬名干部進萬村入萬戶活動”。
3月2日,省委常委、省“萬名干部進萬村入萬戶”活動領(lǐng)導小組副組長張昌爾前往孝感市大悟縣宣化店鎮(zhèn)玄壇村探訪民情,于3月3日寫下民情日記。3月15日,《湖北日報》在顯著位置全文轉(zhuǎn)發(fā)。
張昌爾(2011年3月3日)
3月2日下午。晴。
14:30,我們一行5人從武昌水果湖出發(fā),上高速、轉(zhuǎn)省道、入鄉(xiāng)進村,七彎八拐,2個半小時,來到緊挨著河南的大悟縣宣化店鎮(zhèn)玄壇村。
省委、省政府決定,自今年3月起,集中3個月,在全省開展“萬名干部進萬村入萬戶活動”。這是一項親民大行動。2月28日召開了全省電視電話會,鴻忠書記和國生省長親自動員并掛帥,序幕已經(jīng)拉開。作為常務副組長,我應該打個前站探個路。
大悟縣謀事早、行動快,2月下旬干部進了村,全省會上請他們介紹經(jīng)驗。大悟縣也是全省脫貧奔小康試點縣,省委分工我聯(lián)系。這次選擇到玄壇村,是想“走走遠親戚”、“看看窮朋友”。
一、走進貧困戶
傍晚,我們走進貧困戶趙來昌的家。老趙今年67歲,家里5口人中有3個病號,老伴患精神病,兒媳腦瘤做了手術(shù),自己右腿骨折上了鋼筋,兒子在外打工,孫子讀初中。老趙告訴我,他家享受多項政策補貼,一是危房改造,政府補了5000元,他借了2萬元,蓋起了兩層小樓,現(xiàn)在房子還欠債3000元;二是他家3人吃低保,一年有1000多元;三是“新農(nóng)合”醫(yī)保,他腿子做手術(shù),“新農(nóng)合”報銷了5000元;四是種糧補貼,他家種4畝地,享受“種補”、“直補”、“綜補”、還有小麥補貼、油菜補貼共400元;五是上級扶貧救助幾百元;六是孫子讀初中,除了免學雜費外,還補幾百元的生活補貼。他自家很努力,開荒開出1畝茶園、3畝板栗,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一年能收入1萬多元,兒子打工一年能掙萬把元。老趙說,盡管家里比較窮,手頭比較緊,但房子住得好、飯菜吃得飽、有病能上醫(yī)院、兒子能安心打工、孫子能高興上學,一家人日子過得去,特別是往后還有盼頭。我們問他“盼頭在哪里?”他笑著說:“一是黨的補貼政策越來越多,二是我的孫子越長越大,我們家的情況只會越來越好!”老趙拉著我的手久久不肯松開,他說他不知道怎么報答黨和政府,村里茶葉合作社有個文工團,他會打鼓,就報名參加了,每次活動都不落,刮風下雨他都去,用這種方式來謝黨恩、謝干部。
隨行的兩位處長也走訪了另外兩戶,重點了解了惠農(nóng)政策的到位情況,查看了紅卡(補貼一卡通)、黃卡(負擔監(jiān)督卡),情況還不錯。
二、村委會里問村情
我們沿途看道路、看塘堰、看山地、看民房,然后走進村部,看了制度和臺賬。
玄壇村有9個小組,365戶,1412人,30名黨員,1214畝耕地,山場面積12800畝,其中山上經(jīng)濟作物6000多畝。山場都實行了林權(quán)改革,老百姓都分到了山頭和林地。修了通村水泥道路,鋪了通組的砂石路,幾個靠近村灣的水塘都曾整修,水泥護坡,楊柳環(huán)繞。主要農(nóng)作物是“1+3”,“1”是山下作物,面積有960畝,以稻谷為主,群眾管它叫“吃飯產(chǎn)業(yè)”。“3”是山上三個產(chǎn)業(yè),3000多畝的板栗,叫“溫飽產(chǎn)業(yè)”;3000多畝的茶葉,叫“致富產(chǎn)業(yè)”,近年來茶葉呈方興未艾之勢,搞得好的一畝茶葉能收入3000多元;花生1300畝,產(chǎn)品很俏,叫“特色產(chǎn)業(yè)”,湖北有句話“大悟的花生紅安的苕”,我們吃了幾顆,果然又香又脆口感好。通過國家扶貧整村推進和省脫貧奔小康試點促進,村民致富步伐明顯加快,到處可見新樓房,只是式樣有些單調(diào)。村部是個五間兩層的樓房,各種制度、名單上墻,規(guī)范整齊,村級服務中心硬件還不錯。但村里欠債47萬元,說是已經(jīng)鎖定,但實際鎖不住。村集體收入,只有新栽的一片茶園,一年可收承包費萬把元。
村委會大門上一塊牌子引人注目:玄壇村扶貧互助社。村支書黃慶穩(wěn)介紹,社員有50戶,每個社員一年交50元股金,最高可貸款3000元,年利息180元,最多用3年,可用林權(quán)證等作抵押。啟動前有關(guān)部門出資15萬元作墊底資金。此舉有效地解決了生產(chǎn)投入問題,對發(fā)展茶葉起到了重要推進作用,農(nóng)民對此很擁護。
問村情,感覺省委、省政府開展脫貧奔小康試點,給村里帶來了明顯變化。玄壇村有三個突出亮點,產(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合理、農(nóng)民互助社的探索、干群關(guān)系融洽。但也有一個突出問題,村集體經(jīng)濟還不行,債務不輕且還在增加。
三、吃住農(nóng)家,圍爐夜話
天黑了,晚餐在第5小組長席明利家吃。
土菜飄香,一張圓桌擺滿了。小席說:“素菜都是園里摘的,葷的大多是自家的。”我們要求飯菜一起上,但主人把酒拿來了,9年的白云邊。我們堅持不喝,可推來推去推不了,主人差不多要生氣了,大家看著我,我也只好“妥協(xié)”:“不喝白云邊,喝點土酒!”主人家還真有這種吊吊酒,5元錢1斤,一人倒上一杯,你敬我、我敬你,一桌人一下子融成一片。
村干部安排我和秘書住在席明利家。席家兩層磚瓦樓房,樓上樓下各有兩室一廳,我們住樓上。今晚氣溫零下一度,主人給我們燒了一個炭火盆。我們邀請主人上來坐。開始她有問才答,并不多說。我告訴她,1988年我在大悟工作過,來過這里,在鄉(xiāng)里也住過,這次再來看變化很大。還告訴她,我也當過村干部。這么一說,小席便放下了那份“生分”,慢慢打開了話匣子。她家6口人,公公婆婆、夫妻兩人加兩個小孩。丈夫在廣州花都一家企業(yè)搞管理,每月純收入2500元,丈夫很顧家,每月按時寄回2000元。她原來也在那里做縫紉,每月工資2000多元。幾年下來,攢了一筆錢,做了這棟新樓房。兩個女兒大的14歲,小的6歲,都留在家里交給爺爺奶奶帶。小家庭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但小席放心不下兩個孩子,棄工回了鄉(xiāng)。現(xiàn)在她有3畝多地,種中稻、花生,每年收入5000多元;1畝茶園和板栗收入一年有2300元;去年在鄰村一家服裝廠打工掙了3000元。農(nóng)業(yè)和副業(yè)加起來,一年能掙萬元以上。公婆多子女,小席種的地是公公給的,她每年“進貢”2000元錢,外加600斤谷、幾十斤菜油。小席是個勤快人,一有空就去打零工,40元一天,不管什么活她都愿意干。下午與我們談話時,她接了兩個去干活的電話,都介紹給了鄰居。回鄉(xiāng)3年,村里看她熱心快腸又能干、見過世面,先讓她當村民代表,后來當上了小組長。
我們問小席現(xiàn)在想什么、盼什么。她很想丈夫回來創(chuàng)業(yè),但搞什么項目還未確定;想把房子改造一下,搞個坡頂,打個壁柜;她很想入黨,兩年前就交了申請書,去年村里指標少,沒入上。她也很想組織群眾把組里砂石路鋪成水泥路,想建一個公共廁所,特別想組里每家建個豬圈,把豬圈養(yǎng)起來,把村子里搞得衛(wèi)生些。
小席也反映了村民的一些想法。盼望家門口有工廠上班,打工的多回來一些,解決好空巢老人、空巢小孩的問題,很盼望有養(yǎng)老保險。
盆里的炭火越燒越旺,我們談的話題越來越多,不知不覺聊到了11點。到樓下去洗漱,房東用上了自來水,廁所也是沖水式,但太陽能熱水器壞了,一試水溫冰得刺骨。主人燒了兩暖壺開水,坐著農(nóng)家小板凳,刷牙、洗臉、洗腳。
山里的夜,萬籟俱寂,感覺比武漢冷得多。被子很厚還加了床毯子,我偎在床上,打開日記本寫了起來。我在想,這次活動,與農(nóng)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勞動,就能拉近距離;撲下身子走訪民情,傾聽民意,就能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
四、栽茶樹、唱山歌
早餐還是在小席家里吃。吃完后,我們要結(jié)賬,主人堅決不收,只好來了個“緩兵之計”,把錢交給村支書,請他事后再轉(zhuǎn)交。
大家換了一雙黃球鞋,走,勞動去!
這次勞動是栽茶苗。爬上一座小山頂,鄉(xiāng)親們已開工了,男的女的,挖的挖坑,栽的栽苗。
我拿了把挖鋤,跟在趙來昌后面挖坑,秘書跟在我后面放茶苗,村支書在后面填土,我們四人算一組,一株一株地往前栽,不一會兒,身上熱乎了。村支書介紹,他們村有16個省的人,有5個少數(shù)民族,村民關(guān)系和諧。農(nóng)歷三月三,村里要辦文化節(jié),很多農(nóng)民都有節(jié)目,這些天正在趕著排練呢。
我們來的同事問:“可不可以展示一下?”
“好哇!”村支書滿口答應,“王家妹子,你先唱一首!”村支書點了將。
小王說:“那我們幾個一起唱吧!”
四個婦女站成一排,唱了起來。唱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