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事:應徹查操縱網絡輿論的網絡推手
新華網北京1月6日電(“中國網事”記者黃冠)“民女許身救父”這一網絡熱點,經過網民關注、媒體跟進,越來越熱。然而,這一網絡熱點,卻是一些人借助網絡策劃、虛構人物、操縱網民義憤的“杰作”。如何防止網絡推手操縱輿論,如何構建規范、有序、安全、誠信的網絡環境,值得反思。
“民女許身救父”的策劃者給“被關進精神病院14年”的郭元榮虛擬了一個女兒“郭寒韻”,加入諸如“姿色尚可,至今守身如玉”等吸引“眼球”內容。據策劃者稱,這樣做“目的是為了吸引關注,讓更多的網民來‘圍觀’,進而引發媒體關注”。
郭元榮是否為精神病人,目前當地政府和家屬各執一詞。盡管當地政府迫于輿論壓力、擔心“把事情搞大”而同意郭元榮出院,但是要澄清郭元榮是否是“冤枉”,急需權威部門對郭元榮再次進行精神病鑒定。在沒有更權威鑒定結果的前提下,先入為主堅稱郭元榮“冤枉”、要對郭元榮進行“營救”,這種單方面定性顯然為時過早。在一個法治社會,靠欺騙和散布謠言來操縱民意,必然會受到法律制裁。
無論最終郭元榮是否被鑒定為精神病人,但是“民女許身救父”整起事件用謊言和欺騙博取網民同情和義憤,博取新聞媒體和社會輿論的關注,必然會留下隱患,不僅傷害網民情感,而且使網絡暢通民意的功能大打折扣。
那些自詡得意的網絡推手操縱網絡輿論的背后,是否有利益糾葛、是否有更多參與,有關部門應一查到底。網絡不是私器,而是公器;不應是謊言的“賣場”,必須堅守起碼的公序良德、法律底線。任由網絡推手操縱網絡輿論,可能一時能滿足某些人的目的,但最終結果不僅不利于構建規范、有序、安全、誠信的網絡環境,而且會阻塞公民通過網絡維權的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