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深入開展“杜絕虛假報道”專項教育活動,公開設立虛假報道投訴電話和電子信箱,并從各行各業中聘請20名社會監督員,建立覆蓋全省的杜絕虛假報道的社會化監督網絡。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是新聞采編工作的第一準則。這是不可置疑的公理。但偏偏有人忘記這個公理,時常捏造出一些假新聞。從“紙餡包子”到“西安已被確定為國家第五個直轄市”,再到金庸去世,掀起了一個又一個虛假波瀾,有的甚至引起了社會混亂。
細看這些虛假新聞不僅與事實和整個生活實際不相符合,嚴重影響了媒體的公信力,而且與創建和諧社會的目標相背離。任其發展下去,虛假之風猖獗起來,真真假假難分辨、虛虛實實難認清,后果不堪設想。因此,對于虛假新聞必須及時予以打擊和糾正。
要想徹底鏟除虛假新聞滋生的土壤,必須先弄清形成虛假新聞的原因和目的。分析這些新聞虛假的原因,或捏造事實,或導演制作炒作,或合理想象、混淆界限,或以偏概全等。其目的主要是,或新聞媒體追求收視率、點擊率和發行量,或新聞記者追求個人名利,或編輯記者素養不高、無意中造成社會危害。
由此可見,自律依然是杜絕虛假新聞的關鍵。首先是各級各類媒體都要自律。這類自律主要是驅除不健康的“名利”指導思想,不采用虛假之類不正當的競爭手段,來不負責任地追求收視率、點擊率和發行量。第二是大小記者都要學會自律。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真實也是記者的生命,新聞界中因失實報道除名的有之,因失實報道纏上官司的有之,這些慘痛的教訓怎能不令人警醒呢?第三當然是行業內的自律。就是要通過深入開展教育活動,提高編輯記者素養,建立社會化監督網絡,形成杜絕虛假新聞的長效機制。
這里要特別提出的是,新聞記者要自覺擔負起杜絕虛假新聞的重任。記者是新聞報道的原創人,是新聞報道的主角,其采訪的深入程度、了解的全面程度、思考的深度廣度,都決定著新聞的真實程度。其實,一個新聞記者準確掌握新聞事實并不難,“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就是解決問題的法寶。記者不沉入一線,不“三貼近”,靠打電話、上網等方式采訪,虛假新聞肯定會久杜難絕。
但熟知媒體的人都知道,記者傳回的新聞稿件有一個編輯的過程,編輯成了杜絕虛假新聞的第二重要關口。這個關口同樣十分重要。常聽一些記者朋友一臉苦笑地講,某個見報或播出的新聞與傳回去的原稿出入很大(實際上也就是虛假新聞),主要都坐有家里的編輯斷章取義地“編”出來的。筆者以為,近期很多熱炒的新聞,都與這種編、采機制不暢,編輯自以為是有關。編輯作風不改,記者再寫得真實,虛假新聞一樣久杜難絕。
有人形容,記者筆重千鈞,筆下有財產萬千,筆下有人命關天,筆下有是非曲直,筆下有毀譽忠奸。是的,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當我們站在這個高度去審視新聞,我們沒有理由不把“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銘刻于心、落實于行,我們沒有理由不自覺護新聞工作的良好形象、促進新聞事業的健康發展。那么,請攜手做到這些,把虛假新聞拒之門外。
稿源:荊楚網
作者:楚天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