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所周知,改善民生是我們黨的執政宗旨、理念和目的,其不僅關系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更關系到和諧穩定。在經濟和社會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站在湖北從政治和經濟的雙重高度,提出“民生共享”論,及時給力。
回顧“十一五”,湖北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全省生產總值“十一五”規劃目標為10610億元,2009年實際達到12961.1億元,前四年年均增長速度13。6%,超過規劃目標增長速度3.6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規劃目標為18161元,2009年實際達到22677元,超過規劃目標4516元……一組組輝煌的數據表明,綜合實力這塊“蛋糕”越做越大了。
當站到發展的新起點、新高度,我們理性審視走過的路、展望未來的路時,一個老話題浮現出來,考問政黨、考問政府。那就是,發展究竟為了什么?人民群眾期待回應。李鴻忠書記的回答是,沒有群眾的富裕,發展就失去了目的;沒有群眾的參與,發展就失去了依靠。顯然,一切發展都是為了群眾。既然如此,我們所取得了發展成果就應該由人民群眾共享,讓GDP的光澤溫暖千萬百姓,真正“實現民生共享”。
如果說發展經濟是做大“蛋糕”,那么“實現民生共享”就是分好“蛋糕”。這個看似簡單、涉及社會公平正義的課題,做起來并不容易。因為“實現民生共享”,不是簡單地把財政“蛋糕”切成若干同等的小份兒,平均分發給每一個人。它不是簡單的乘除法,也不是簡單的加減法,而是一則運算結果無比大的混合運算。
做好這道混合運算,掌握正確的運用法則是關鍵。“民生共享”的運算法則,就是已經形成或正在形成的共享長效機制。筆者以為,在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就業崗位、保障水平等方面,一定要做好加法;在人民群眾的入學難、看病難、就業難……一個個“難”字上,一定要做好減法;對于人民群眾口袋里的GDP、享受的服務快車等,要多做乘法、早做乘法;對于民急民怨、民苦民痛,當然要多做除法、快做除法。
其實,對于這道“民生共享”難道,李鴻忠書記已在講話中給出了求解的科學方法,那就是牢記“六民”要旨。筆者以為,各地務必要把“民惠民富”作為“民生共享”的出發點和歸宿,學會從“民意民聲、民愿民盼、民苦民痛”中尋求“民生共享”的最大公約數,從“民心民力”中尋求實現“民生共享”的智慧和辦法,最后拿出滿意的民生答卷,接受“民評民說”的檢驗和歷史的檢驗。
當前,正值湖北發展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重要關頭,正值湖北加快發展、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實現“民生共享”顯得既緊迫又重要。實踐證明,“民生共享”是以往改革開放、跨越發展取得成功的基本經驗,更是未來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的“法寶”之一。因為,共享的過程也是共建的過程,二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只能充分地共享,才能激發更多群眾的參與熱情、激活更多群眾的智慧火花,才能共同書寫科學發展新篇章。
稿源:荊楚網
作者:劉紫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