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棟
近日,一個“泥醫生”的故事傳遍荊楚大地——他兩度被中國衛生協會評為“全國優秀鄉村醫生”,出席全國優秀醫生先進事跡報告會,他樂善好施、救死扶傷的事跡被編入《世界好醫生》一書。他就是湖北應城田店鎮店坡村衛生所所長、共產黨員、復轉軍人陳金英。(《人民日報》11月22日6版)
干一行,愛一生,陳金英始終把“醫療行善”作為自身永恒的價值追求,讓群眾用最少的錢治好病。他在部隊學醫、入黨,接受部隊大熔煉的鍛煉,成長為一名不怕苦、不怕累、專業精湛的合格軍人。轉業到地方后,他退伍不褪色,保持優良作風,把在部隊學到的醫術服務于農村群眾。行醫30多年來,陳金英上門服務達7000多人次,沒收過一次手續費,免費治療、捐助達1萬多元。陳金英一直鉆研“土方子”,用來對付慢性病、常見病。他摸索出10多種治療辦法,只要幾角錢就能治好小孩腹瀉等一些農村常見病。與一些大醫院動輒幾十、多則上百的醫療費相比,陳金英的收費微乎其微。陳金英說,用最少的錢讓群眾治好病比什么都好。他就是這樣一個“醫療行善”的踐行者。
醫生的職業道德、操守的好壞,事關患者的切身的利益和生命安危。由陳金英用幾角錢治好病、用工整的文字開處方我們聯想到,在當前市場經濟消極影響下,一些醫院從自身利益出發,以醫療為謀利手段,以患者為謀利對象,醫療逐利現象層出不窮;一些醫生道德價值缺失,開高價藥,拿回扣費,漠視群眾疾苦,遠離一個醫生應有的救死扶傷職業道德操守。這些行為讓群眾覺得當前醫生的職業操守嚴重缺失,并且認為醫生失去職業操守最可怕。群眾之所以親切地稱陳金英同志“泥醫生”,這是因為他把心和群眾系在一起,把病人當家人,把病情當命令,面對患者的求助,他總是隨叫隨到,長年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形象。
作為一名黨員,他時刻把群眾的疾苦放在心上。村衛生所的條件并不好,待遇也不高,而且經常披星戴月出診,以致多次摸黑夜行時摔傷自己。但陳金英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崗位,無怨無悔。他一心為民的作風贏得了群眾的擁護,群眾高票選舉他擔任村支部書記。但因為群眾看病難,他又主動辭去書記的職務回到村衛生所工作。隨著陳金英同志年歲漸高,子女畢業在大城市工作安家后接他去居住,他說他是一個黨員,要留在群眾最需要的地方。
當前一些黨員干部常年“走讀”,在工作中“只當聯絡員,不當辦事員”,“無事不找群眾,遇事回避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僅限于“蜻蜓點水”、“救急應景”。這種遠離群眾的飄浮作風不僅損害了黨群干群關系,違背了黨的宗旨,而且危害了黨的事業發展。無數經驗告訴我們,只有植根基層、植根于群眾,黨的事業才能永葆生機和活力。
陳金英不僅醫病,而且還醫“心”。他用自身救死扶傷、樂善好施的高尚醫德和一個黨員心系群眾、一心為民的崇高精神,給轉型時期的浮躁社會“注入了一劑鎮定藥”。我們每個黨員都要學習他在群眾最需要的地方扎根。 (責任編輯:張玉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