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釣魚島日艦沖撞我漁船事件導致中日之間關系緊張,也引起兩國部分民眾情緒波動,尤其是近期日本國內右翼勢力的拙劣表現,再次深深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情感。
在理性表達愛國情懷的同時,我們更應該思索如何讓中國盡快發展繁榮,只有當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強大的時候,才會在世界范圍內贏得尊重。我認為,最有效的途徑是:以科技創新占領科技制高點,實現中國經濟、軍事的強大。這才是最現實、管長遠的戰略。
我們且看戰后日本的發展歷史。大家都知道,中日關系最密切的是上世紀70-80年代,這個時期正是日本經濟處于過渡期,日本發展迫切需要良好的地緣政治環境,所以,中日關系迎來了難得的蜜月期。但隨著日本經濟走出過渡期,在高科技的推動下,日本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日本經濟穩定增長,成為經濟強國。在科技和經濟的支撐下,其軍事力量尤其是海軍、空軍的戰斗力空前增強。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右翼勢力抬頭并愈演愈烈,幾乎是必然趨勢。我們可以喊抵制日貨,但放眼皆是sony、canon、Panasonic等體現日本科技實力的產品,還有本田、豐田、三菱……日本科技無處不在。
是的,我們可以因一時的愛國情感抵制日貨、砸爛日貨,但是日本科技的競爭力卻是市場經濟的硬通貨,不因情感而動搖。產品的科技含量和質量永遠是決定性因素,所以,在日益開放的全球化市場,日貨已經悄然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絕不可能因為單純的抵制就會一蹶不振。
環視世界之林,說到底還是依賴叢林法則。一個國家能排在食物鏈的哪兒,取決于其核心競爭力的強弱。雖然在人類文明進步的影響下,國家之間的利益爭奪少了一些赤裸裸的血腥戰爭,但大多演變為遏制和掠奪對方發展空間、戰略資源的新的科技戰爭、經濟戰爭,這個叢林法則的本質沒有改變。
所以,筆者認為,要想打破食物鏈的結構,改變中國在競爭中的位置,關鍵要靠科技創新,占領科技制高點。正如溫家寶總理去年接受新華社獨家專訪時指出的那樣:“世界上都在考慮占領科技的制高點,也就是占領新型產業的制高點,這些才真正決定著一個國家的未來。我們中國開始考慮從對產業的科技支撐,著手研究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帶,特別是新興的戰略型產業”,溫總理的一番話不無道理。
只有依靠科技制高點的支撐,中國的發展才能做大做強。只有依靠科技制高點的支撐,我們的GDP優勢才能轉化為軍事實力與國防優勢,進而轉化為戰略優勢和政治優勢,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崛起,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贏得世界的尊重!
稿源:荊楚網
作者:楚天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