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秦楚網訊(十堰日報)通訊員夏勁松
享有“湖北省十大茶葉名鎮”、“生姜之鄉”、“竹溪糧倉”美譽的竹溪縣水坪鎮,素有“竹溪東部明珠”之稱。2009年,在納入全省新農村建設試點鄉鎮后,該鎮按照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圍繞“3至5年明顯變化,5至7年大變化”的目標,以壯大產業、完善基礎、改善民生、整治環境為突破口,扎實推進新農村試點鎮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先后被授予“省級環境優美鄉鎮”、“十堰市先進鄉鎮”和“‘一統三分’戰略示范鎮”榮譽稱號。
夏末初秋,走進竹溪縣水坪鎮,一幢幢藍瓦白墻的農家民居掩映在綠樹叢中,一條條寬闊平坦的水泥公路縱橫交錯,一塊塊泛著綠意的農田蘊藏著勃勃生機……所到之處,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這里正發生著巨大變化。
農民們開心地說:“錢袋鼓了,房子新了,公路平了,風氣正了。”
嬗變的奧秘何在?鎮黨委書記程從國一語道破天機:“借助全省新農村試點鎮建設的東風,舉全鎮之力,加快推進了‘產業富鎮、工業強鎮、生態立鎮、人才興鎮’戰略,縣委、縣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一批試點鎮項目的順利實施,為水坪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二三四”繪藍圖
建設新農村,科學規劃是龍頭。該鎮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新農村試點鎮建設實施方案,確定了“一心、兩園、三線、四區”的總體建設思路(“一心”即:集鎮建設核心;“兩園”即:前進有機茶生態園和塔二灣循環農業示范園;“三線”即:305省道、竹溪河道和谷竹高速公路三條軸線;“四區”即:建材化工生產加工區、有機茶生產加工區、畜牧養殖基地建設區和生態家園建設區)。根據這一發展定位,配套完善了《新農村試點鎮建設總規》、《中心集鎮建設規劃》、《產業發展規劃》、《交通道路發展規劃》、《農村水利發展規劃》、《農村環境整治規劃》和42個《村莊發展規劃》。在制定規劃時,堅持突出地方特色,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與全縣“十二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
未來五年,該鎮將以鎮區為核心,以“三線”為紐帶,以“兩園四區”為載體,重點突出特色產業、工業經濟、基礎設施、村莊城鎮和農村文明建設五大工程,著力打造全省新農村建設的示范鄉鎮。
特色產業富群眾
經濟要發展,群眾要富裕,產業發展是基礎。近年來,水坪鎮黨委、政府圍繞農民增收這個核心,精心打出“茶葉”、“蔬菜”、“畜牧”三張牌,有效拓寬了農民增收的渠道。全鎮以前進茶場、塔二灣茶場為龍頭,以25個村級茶場為基礎的茶葉總面積達到2.6萬畝,茶葉產業總產值達到1.2億元,人均茶葉收入達1800元以上;培植500畝以上的蔬菜專業村12個,新建水坪街村生姜種苗基地100畝,在閻家壩、水坪街村發展生姜500畝,全鎮蔬菜基地面積突破1萬畝,菜農人均凈收入達到8000元以上;依托新科牧業、順旺牧業等大型養殖企業,帶動、培植了以黃龍、漫液為主的10個生豬養殖專業村,積極扶持星成牧業“雙千工程”建設(1000頭牛、1000只羊養殖基地),使全鎮畜牧產業得到突破性發展;集中連片發展以柚子、蠶桑、二花為主的特色產業基地8000余畝。預計到2012年,全鎮特色板塊基地面積可達到7萬畝。
如今,該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700元,比3年前增加1120元,年人均增加373元,特色產業收入占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全鎮村集體經濟純收入達300萬元。
產業發展鼓起了農民腰包,記者走進一幢二層樓的前進村村民家,看到屋內窗明幾凈,沙發、寬屏液晶電視、太陽能等一應俱全。年近七旬的余大爺高興地說:“前幾年兒子要我搬進城里享福。現在,村里交通方便、空氣新鮮,我覺得住在咱們村才是真正的享福哦,這里哪兒也不比城里差!”
打造實力工業園
工業園區既是企業集聚、產業集群的平臺,也是破解土地制約的必要之舉。竹溪縣水坪鎮工業基礎條件優越,境內有工業園區、瑞誠水泥廠等縣屬工業集群。從2007年開始,該鎮就把建設竹溪縣“第二工業園”作為工業強鎮的重中之重提上議事日程,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效益招商、高標準管理,全面構建以縣工業園區為龍頭、金銅嶺和胡柳樹兩個特色工業小區為骨干的工業發展網絡,全鎮工業經濟呈強勁發展態勢。今年,竹溪縣政府大手筆規劃,在水坪鎮金銅嶺村儲備工業用地1000畝,必將為該鎮實現工業經濟騰飛帶來千載難逢的機遇。
目前,全鎮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1家,今年前兩季度,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5.2億元,預計全年可實現工業總產值13.5億元,同比增長49.8%,實現稅收1400萬元,同比增長55.1%。隨著瑞祥花炮廠、合泰建材、良才建材等一批骨干企業的逐步壯大,該鎮已初步形成了以有機綠茶加工、花炮生產、新型建材、化工生產為主的四大工業體系,形成了極具活力的“第二工業園”,該鎮也因此成為竹溪縣名副其實的工業強鎮。
建設楚天明星鎮
日前,筆者在水坪集鎮文化廣場建設現場看到,工人正在緊張鋪設彩色地面磚。據了解,國慶節前夕該廣場即可投入使用,將成為集鎮居民休閑、集會、娛樂、運動的好去處。此外,投資3500萬元、日處理污水能力達5000噸的污水處理廠建設項目已獲得立項批準,閻壩大道、水杜大道已完成規劃設計,隨著這些重點項目的快速推進,該鎮集鎮建設將步入一個新的臺階。
近年來,水坪鎮緊緊抓住全省新農村試點鎮建設機遇和窗口優勢,把加快集鎮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態環境、提升集鎮功能作為城鎮建設主要任務,重點抓好“四街一場”(水坪新街、水坪老街、閻壩一條街、漫液一條街,中心集貿市場)建設,形成了以水坪街為軸心、自秋木埡至康家嶺“一線穿珠”的十里長街。
為不斷提高集鎮建設水平,該鎮依托市規劃設計院編制了集鎮總規,重點建設集鎮核心區,主要覆蓋水坪街、閻家壩、前進、洞子溝、杜家溝5個村。投資500余萬元,對集鎮道路進行加寬,通過改造下水道、鋪設彩面磚、架設路燈、栽植街道風景綠化樹,把305省道和“白竹”路5個村“y”型集鎮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同時,成立了專門的環衛隊伍,配備了垃圾車、垃圾池等環衛設施,實行“門前三包”制度,有效改善了集鎮環境,促進了市場繁榮,提升了對外形象,集鎮規模由2006年的1.2平方公里擴大到2.5平方公里,一個寬敞、明亮、潔凈、文明的楚天明星城鎮展示在竹溪東方。
美化魅力新村莊
“藍瓦、白墻、紅窗,冬暖夏涼,住著舒暢。”這是該鎮閻家壩村農民對實施新農村建設的由衷贊美。今年以來,該鎮以片區改造為抓手,加大農房改造力度,投入400余萬元,改造房屋545戶,硬化道場98個,維修硬化斷頭路2.5公里,群眾居住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在水坪鎮洞子溝村,筆者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漂亮的農村新居里,村民王大媽將沼氣灶的開關輕輕一扭,藍色的火苗立即歡快地跳動起來。“過去院子里到處堆滿了秸稈和柴火,自從建起了沼氣池,房前屋后干凈多了。”王大媽說,這些都得益于該鎮的清潔鄉村工程,不僅改善了鎮村形象,更提高了人民群眾生活質量。近年來,該鎮完成“一建三改”420戶,硬化通村公路180公里,新建大型人畜飲水工程5處,人畜安全飲水覆蓋率達75%。
該鎮以爭創全省環境優美鄉鎮為契機,把百里長廊建設作為村莊建設的重要抓手加快推進,加大了村莊環境整治工作力度,按照“樓房坡屋頂、道場硬化、花園綠化”的統一模式,在省道沿線11個村完成坡屋頂改造658戶,平房改造613戶,雜房、廁所改造120戶,道場硬化573戶,安裝花欄521戶8900米,木柵欄維修5000余米,墻面噴漆1.5萬平方米,新建垃圾池87個、中轉站6個、垃圾填埋場1個。前進村、金銅鈴村先后被評為“省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同時,結合谷竹高速公路拆遷,該鎮積極探索“遷村騰地”新舉措,規劃建立集中居住點,配套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建設住宅美化、道路硬化、周邊綠化、環境凈化的現代居住示范小區,形成了以小區為特色的村莊布局。目前,全鎮形成集中居住30戶以上的中心村莊120個。
培育文明新農民
該鎮在抓基礎建設的同時,把鄉風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完善了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逐步健全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充分發揮村民理事會等村民自治組織的作用,保障農民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大力開展“文明村”、“文明單位”和“星級文明戶”創建活動,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破除陋習、移風易俗,不斷提高農民素質和鄉風文明程度,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黨風廉政建設、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村陳規陋習進一步改變,農民精神面貌有了明顯變化,農村文明程度和農民整體素質進一步提高。全鎮80%以上的村黨組織達到“五好”目標,政務公開、村務公開、黨務公開率達到98%。
隨著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入開展,培育出了一大批新型農民。如今,主
水坪印象
時間:2010-08-25 09:54:08
字體:
小
中
大
打印
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