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秦楚網訊(湖北新聞網)(郭軍)近日,筆者從竹溪縣新洲鄉政府獲悉,該鄉正在積極申報項目,擬籌資對生長在爛泥灣村境內的野生楠木林進行保護、研究和繁衍。
據近期林業部門普查確認,竹溪縣新洲鄉爛泥灣村現存的野生楠木林共有:胸徑10厘米至100厘米的野生楠木144株,高15米至40米;胸徑10厘米以下的小樹273株。總占地面積約8畝。最大的一棵楠木樹齡超過400年。
據了解,當地群眾為保護這片楠木林,自發組成義務護林隊不許任何人砍伐。同時,原規劃為5.5公里的新洲鄉馬家河到爛泥灣村的移民公路繞行了2公里。該鄉在近年來當地群眾移植野生楠木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將在“十二五”期間通過向上爭取項目支持,新建專門楠木繁衍保護研究所,把10厘米以下的小樹在現存天然林周圍試種,力爭通過3至5年努力使這片楠木林總面積達到100畝。
楠木,常綠闊葉喬木,是樟科中楠屬(楨楠屬)及潤楠屬木材的統稱,我國有22屬約324種,其中以金絲楠木最為名貴。據《辭海》載:楠木“產于我國四川、云南、貴州、湖南、江浙等地”。有關古籍載楠木“干甚端偉,高者十余丈,粗者數十圍,氣甚芬芳,紋理細致,性堅,耐居水中,堪為梁棟,制器甚佳,蓋良樹也”。明代宮廷曾大量伐用楠木,現北京故宮及京城上乘古建筑多為楠木構筑。又因楠木不腐不蛀有幽香,故皇室家具、金漆寶座、室內裝修等多用楠木。清初以后,被譽為中國木材瑰寶的楠木已越來越少。1999年,國務院批準野生楠木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植物,學術界定性為漸危物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