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秦楚網訊(十堰日報)特約記者黎貴英喻泉源曾晨報道:火熱七月,一個收獲的季節,然而一場洪災,讓竹溪縣農民一年的汗水幾乎白流。傷痛過后,該縣干部群眾擰成一股繩,共同發出了“災年減產不減收、群眾受災不受窮”的誓言。田地里,搶種補種的身影隨處可見;圈舍邊,引種補欄的養殖戶汗流浹背;工廠外,招工培訓的海報鋪天蓋地……竹溪廣開增收門路,吹響了彌補災害損失的號角。
為最大限度減輕農業損失,竹溪縣積極開展抗災自救,組織農業部門調運種子、農藥、化肥等農用物資,全縣1500名干部深入田間,搶抓災后晴好天氣,指導受災農戶做好清溝排漬、田間管理、病害防治、補欄補圈和畜禽防疫工作,同時加快被毀作物的改種、補種和擴種,確保“不留一寸地,不荒一畝田”。一批批倒伏的玉米被扶正,一壟壟蔬菜的葉面污泥被洗凈,一畝畝水稻被追施氮肥發根,1000公斤的蘿卜、白菜、綠豆種子被迅速補種到田間,該縣的秋季恢復性生產如火如荼。蔣家堰鎮小壩子村村民林均書50畝大棚蔬菜被洪水沖毀,該鎮農技干部陳甲鑫、劉明鵬第一時間趕來幫他挖溝排漬,并送來了改種的蘿卜、白菜種子。林均書說:“補種這些種子,一個多月后就能上市賣,每畝能賣1000多元,可將洪災造成的損失補回來。”
為彌補災后損失,竹溪縣鼓勵受災群眾發展一些風險較小、投入少、見效快的種養業,同時大力搞好勞務輸出。由畜牧獸醫部門引導災民發展肉雞養殖、引種補欄等工作;由勞動部門開發就業崗位,對災民進行技能培訓,發展勞務經濟等;相關部門簡化辦證手續,減免相關費用,為災民創業開辟綠色通道。正在該縣廚師培訓學校接受培訓的王春麗、李興梅高興地說:“竹溪廚嫂在外地很有名氣,等我們把廚藝練好了,不愁出去沒錢賺。”水坪鎮漫液村因災倒房戶肖祖光在帳篷里的剃頭生意格外紅火。他笑著說:“鎮、村干部給我送來了500元臨時生活費,但我們也不能老靠政府。我每天給大伙剃頭,能有20多塊錢收入。現在就等著蓋新房,再開個理發店,生意肯定比現在還要好。”
面對農業慘重損失,該縣提出“當年損失當年補、農業損失工業補”的要求,為受損企業積極爭取上級部門扶持和政策支持,協調金融部門和擔保公司提供資金支持,使企業全力生產;為在建項目搞好服務,確保項目早日竣工投產;引導企業延伸產業鏈、提升工藝,推進產業提檔升級;引導企業多渠道、多途徑提供就業崗位等。在茶園灌溉設施和加工車間損毀、7498畝茶園受損的情況下,梅子貢茶葉有限公司組織茶農5000余人搶救茶園、搶修道路,同時加大烏龍茶、茶食品的批量生產,力爭茶微粉、茶多酚和保健膠囊項目能在8月底投產。水坪鎮黃龍村村民郭紅霞家中受災嚴重,該縣園區企業天翔繭絲生化有限公司的招工啟事讓她看到了希望,經過報名、測試,她幸運地成為該公司在平利縣繅絲廠接受培訓的首批技術工人之一。
竹溪廣開增收門路,孕育著收獲的希望。目前,該縣已補種各類秋季作物3.8萬畝,67家規模以上企業開足馬力生產,產銷兩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