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陳龍兵
縣一中、縣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機關幼兒園)、縣特殊教育學校、潘口電站竹溪淹沒區學校整體投入使用,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在我縣,以“三制”、“三評”、“三基”、“三公開”、“三個一票否決”為內容的“五三”教育管理模式,開啟了我縣教育發展新篇章。
從2006年起,我縣相繼啟動了縣一中等學校遷建工程。“五遷”工程實施以后,縣教育局著手加強教育干部隊伍建設。首先從人事、財務、行風等熱點工作入手,推行“三公開”、“三制”、“三評”,創新管理模式,規范行業管理,構建滿意教育。
教育人事關系教師的切身利益,是關注的熱點。縣教育局在人事管理上,創造性地推行了“三個公開”。即:選拔干部、教師調動、職稱評聘等,做到公開、公正、公平。2005年第一次在全縣教育系統內共公開選拔后備干部60名,從中優選19名后備干部充實到學校領導崗位。2007年以后,每年進行一次公開選拔,每次選拔得分前10名的優秀干部都得到相應任用。從2005年開始,在選調教師過程中實行公開選調方案、公開選調學科、公開選調名額、公開選調辦法、公開選調結果。選調辦法以文化考試、講課說課為主。2009年出臺了《2009年教師“十不調”規定》和調動方案。當年選調結果,除向社會公示外,還分鄉鎮召開教師會通報教師調動情況。“三公開”把神秘的干部人事工作置于陽光之下。
財務管理有其特殊性。為把財務監督置于陽光下,縣教育局從2006年起對全縣中小學財務統一實行“三制”管理,即:年度收支預算制、日常支出報審制、學期結算公示制。各中小學年初按照“以收定支”的原則編制財務預算,每月公布一次財務收支狀況,學期末再公布學期財務收支情況。與此同時,縣教育局成立了專門的財務審計組,常年對學校財務進行審核,發現問題及時整改。“三制”堵塞了財務漏洞,實現了民主理財。2007年,我縣“三制”經驗在全省推廣。同時,從2006年起,全縣各學校開展了以“學生評老師、老師評校長、家長評學校”為主題的“三評”活動。“三評”在學生與老師、老師與校長、學校與社會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實現了以評促教、以評促學、以評促管的目標。
創辦滿意教育,師資力量是關鍵。隨著高中每年小步伐擴招,每年新增教師和補缺流失的教師,都要從初中選拔,初中不足,再從小學選拔,層層拔高使用教師,造成層層教師饑荒。為此,縣教育局一方面搶抓省“農村教師資助行動計劃”的機遇,大力引進本科畢業生,幾年來累計引進大學生300多名。另一方面大面積提高教師素質。從2007年開始,在全縣教師隊伍中開展了以學習基本知識、掌握基本技能、履行基本職責為主要內容的“三基”活動,按照統一標準、統一要求的原則,加強教師培訓,統一規范教師的行為,取得了顯著效果。實驗小學通過“課堂開放月”的方式提高了教師的課堂技能;實驗中學嘗試“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實效。
“大愛無言,以愛孩子之心愛學生;厚德載物,以做功德之心做教育。”縣教育局長王璽說:“‘五三’管理模式,是山區教育發展的新探索,是創辦滿意教育的新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