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實抓好“工農對接”系列評論之八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連接市場與基地的橋梁和紐帶。工農對接,不僅要讓企業與基地無縫對接,而且更要讓企業與市場實現無縫對接。
企業與市場密不可分、唇齒相依。企業因為市場需要而存在,沒有市場,企業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反之,廣闊的市場環境對企業的發展可以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讓企業在市場中發展壯大,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長期以來,我縣在加快產業基地建設的同時,全力做好企業與市場對接文章,積極引導企業在市場中求生存、謀發展。多數企業正是找到了這樣一條“發展之路”,企業不僅在市場中站穩了腳跟、自身逐步發展壯大,而且還帶動了產業基地發展,企業和農戶實現了“雙贏”。
然而,在我縣工業發展史上,也不乏“短命”企業,有的企業在“襁褓”中就夭折了,有的企業“曇花一現”。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企業沒有與市場進行很好的對接,生產的產品沒有圍著市場轉。
正反事例啟示我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不走與市場對接之路,就不能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鏈條就會折斷,農業工業化目標就不會順利實現。
企業與市場對接,說起來容易,真正做起來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就需要敏銳把握市場動向、提升企業品牌意識、研究開發新興產品前、加大產品文化包裝等,讓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權。
企業與市場對接,必須搭建對接平臺。工業園區是企業與市場對接的基地,是企業與市場對接的主戰場,實現企業與市場對接,抓好工業園區建設是基礎。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加快推進縣工業園區建設,為企業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今后,要進一步加大縣工業園區建設的投資力度,通過建設工業園區,搭建農產品生產加工與市場的對接平臺,建設現代化的農產品信息網絡,特別是農村農業信息網絡,使農業、企業與市場連接起來,從而準確把握市場動向,抓住市場商機,減少生產盲目性和被動性。要擴大園區建設面,加快推進金銅嶺工業園區土地整理;發揮蔣家堰鎮毗鄰陜西的區位優勢,適時建設鄂陜邊貿工業園區;發揮鄂坪土地資源優勢,謀劃建設南部山區工業園。
企業與市場對接,必須提升品牌意識。品牌是企業的無形資產,一個認可度高的品牌,能引領企業逐步走向成功,給企業帶來美譽。尤其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來說,樹立品牌意識、打造強勢品牌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關鍵。要加大農產品深加工力度,變過去農產品“提籃小賣”為“車裝船載”,讓“傻大黑粗”的原始土貨變成“小家碧玉”的現代靚貨;要創優品牌,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強、人強我特。只有這樣,我們的產品才能在市場上“亮劍”。同時要積極探索市場營銷模式,實現農產品保值和增值。
企業與市場對接,必須開發新興產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越來越高,尤其對綠色、有機、健康的生活用品和食品日漸青睞。這就是我們的商機。因此,企業要依托資源優勢,圍繞人們的需求、市場的需求,大力開發新產品,拉長產業鏈條,提高企業效益。我縣是中國有機綠茶之鄉,以前,我們只是把茶葉作為飲品,茶葉的價值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去年,我們依托茶葉資源,開發出新的產品,生產了茶食品,還將生產茶微粉、茶多酚等綠色保健食品,由喝茶變成吃茶,不僅延長了茶葉產業鏈,而且使企業與市場實現了對接。茶葉如此,我縣還有魔芋、藥材、山野菜等優勢資源,企業也要在這些資源上做文章,研發新的終端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
企業與市場對接,必須賦予文化內涵。文化是一種情感、是一種檔次。文化以溫馨的韻味、豐富的內涵在溝通人類感情中引起共鳴,進而形成共識、共進,這是文化力量的真正所在。市場看好有文化內涵的產品,任何產品只要賦予了一定的地方特有的文化品味,產品的價值就會大幅度提升、產品的競爭力就會增強。事實上,深厚、內斂的文化內涵也彰顯了產品的價值,增添了產品的魅力。因此,一個產品想要做大做強,第一步就是要為今后的品牌發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這個基礎的關鍵就是其特有的文化內涵。我縣貢茶、貢米、貢木文化源遠流長,有悠久的歷史傳說,企業就應該進行更深入的挖掘,用這些歷史文化包裝產品,賦予產品深厚的文化內涵,增強產品的品味。其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也應該在文化內涵上下功夫。如此以來,我們的產品一定會在市場競爭中凸顯強大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