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實抓好“工農對接”系列評論之七
農業,從狹義上理解就是指田間,是種植原料的基地;車間,從狹義上理解就是指工業,是加工產品的地方。實現工農無縫對接,最首要的任務就是抓好田間與車間的對接,這是基礎,更是關鍵。
田間與車間是農業產業化鏈條上的兩個重要環節,唇齒相依、互惠互利。田間是車間的命脈,沒有田間生產的原材料,工業車間就會成為“空中樓閣”,企業最終會被淘汰;反之,車間是田間的動力,沒有加工產品的車間,田間生產出來的原材料就會被“束之高閣”,再好的產業也會夭折。
回首我縣經濟社會發展歷程,無論是農業產業化建設,還是工業建設,都曾經走過彎路,部分農業產業中途夭折、工業企業半途而廢。歷史的經驗和教訓證明,如果工業做工業、農業做農業,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田間與車間有對無接、有接無對、對接不牢,基地與企業出現脫節,那么,就是有工業,也不會做大做強;有產業,也不足以富民;有資源,也不能轉化成財富。
因此,要做好工農對接這篇大文章,就必須抓好田間與車間的無縫對接,讓特色農業支撐特色工業,工業需要什么,農業就培植什么,把農業實實在在做成工業生產的“第一車間”,否則工業沒有原料,工業就做不大;同時,工業要圍繞農業產業化基地來建設,讓特色工業促進特色農業,走出一條以農促工、以工帶農的路子,最終達到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只有如此,才可以改變過去農村辦農業、搞原料生產,城鎮辦工業、搞原料加工,城鄉兩分割、工農兩脫節的“二元”經濟結構,促進產業集聚、布局集中、資源集約,實現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田間與車間對接,要把田間作為工業生產的“第一車間”,圍繞龍頭企業建設特色產業基地。近幾年來,我縣在發展壯大本地龍頭企業的同時,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良好的投資創業環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工業項目在我縣“安營扎寨”,不僅為我縣工業發展帶來了良好機遇,而且對工業原材料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當前,最首要的任務就是要圍繞這些工業企業和工業項目,利用廣闊的山地資源、優質的特色資源,按照“南特北茶、適度兼抓”的產業發展思路,加快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我們有龍王埡、梅子貢等茶葉名牌龍頭企業,要圍繞這些企業,建設好茶葉基地;我們有全省唯一拿到環境資格認證的華馳、創藝黃姜皂素加工業,要圍繞這些企業,建設好黃姜產業基地;我們還有魔芋加工等一大批企業,要圍繞這些企業需要的原材料,抓好魔芋、香櫞、貢米、中藥材、桑園等相匹配的產業基地建設,為工業企業提供充足、優質的原料。通過這種培育,讓特色農業支撐特色工業做大做強。
田間與車間對接,要大力發展特色工業、扶持優質龍頭企業。我縣是中國魔芋之鄉、中國黃連之鄉、中國有機綠茶之鄉。如何把這些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就是要大力發展特色工業,以特色工業帶動特色產業。要依托茶葉資源,建立有機綠茶、烏龍茶、茶食品、茶微粉、茶多酚等系列產品加工體系;依托優質農產品資源,建立果汁原漿、即食飲品、保健食品、豆制品、山野菜等綠色食品加工體系;依托豐富的藥材資源,建立中藥材加工銷售經營體系;依托優勢礦產資源,合理發展礦產建材業。要大力扶持優質龍頭企業,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各項扶持政策,認真解決好企業在融資、市場、品牌等方面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對成長性好、帶動作用強的龍頭企業,繼續在政策、資金、項目上給予重點支持;堅持用改革創新的辦法破解發展難題,加大社會融資力度,積極搭建融資互動平臺,全力支持企業發展;積極引導和鼓勵龍頭企業加大科技投入、改進工藝、爭創品牌,不斷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充分發揮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帶動作用。
田間與車間對接,要創優機制,實行企業與農戶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企業和農戶是農業產業化鏈條上的兩個利益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實現田間與車間對接,就必須建立一套優質完善、切實可行的機制,把企業與農戶兩個利益共同體捆綁在一起,讓企業與農戶實現“雙贏”。要建立利益聯結機制,鼓勵龍頭企業實行基地訂單生產,通過建立合同農業、契約農業、股份農業,把企業與農戶緊密連接起來,共同參與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全過程,共同分享產業產生的效益;要推進基地建設模式創新,積極推廣“龍頭企業+農戶+基地”、“行業協會+農戶+基地”等建設模式,引導社會力量多元化、多形式參與基地建設;要大力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引導農民開展多渠道、多領域聯合與協作,提高基地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解決種植與企業的矛盾。
要實現田間與車間對接,不是空談,而是必須落實在行動上。各地各部門一定要結合實情、抓住優勢,圍繞工業建基地、圍繞基地辦企業,切實走出一條田間與車間對接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