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縣委、縣政府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工農對接”的發展戰略,為我縣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指明了方向,在全縣上下引起了很大反響,深得干部群眾的擁護。為準確把握“工農對接”的內涵和精髓,9日,記者采訪了縣委書記余春存。請看——
實施工農對接戰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縣委書記余春存訪談錄
記者:余書記,您好!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工農對接”包含工業與農業對接、田間與車間對接、企業與市場對接、產業與項目對接,這是全市“一統三分”戰略的延伸,您為什么會提出這么一個高屋建瓴的發展思路?
余春存:我們為什么提出“工農對接”這個思路?我們是認真學習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統三分”戰略,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特別是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又結合我們自身的實際,來破解制約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第一,怎么樣結合自身實際,來加快縣域經濟的發展?應該說我們縣進行了認真的研究,當時我就總結我們的縣情,對我們來說,最大的實際就是我們發展不夠。第二,怎么樣來加快發展?制約我們發展的關鍵在什么地方?我們認為,我們有工業,它太弱小;有農業產業化,但不足以富民;有資源,沒有變成財富;有交通,但不便捷。應該說,去年我們在破解這四個方面進行了有力的探索。
有交通但不便捷的問題,我們正在啟動的谷竹高速,通過市委、市政府舉全市之力,集合方方面面的資源,現在正在動工建設。谷竹高速這個交通通道,能解決我們305省道沿線的交通不便問題;然而,竹溪的地理位置,包括它的版圖輪廓,都是一個狹長地段,解決了我縣305省道沿線的問題,但南部山區的交通問題同樣難以解決。我曾經跟省長講過,我說您想一想,在中國中東部地區,有沒有一個縣城到省城要九個半、十個小時,我說沒有,但是您請記住,有竹溪;還有哪一個鄉鎮到縣城需要五個半、六個小時,您要記得竹溪還有個向壩、還有個桃源。而我縣大部分的資源都在南部山區,目前,南部山區正在向市委、市政府爭取鄭渝鐵路的走向,從十堰到房縣、到竹山、再到我縣向壩南山,到重慶巫溪。這個鐵路如果能爭取到,高速能爭取到,鐵路跟高速又怎么來連接?我們又在爭取從水坪到向壩的這個戰略大通道,這樣,有交通但不便捷的問題,通過我們的努力,在“十二五”以內,可以得到有效的化解。
有資源但沒有變成財富的問題,該怎么解決?我們有12億立方米黑板石的儲量,歐洲的議會大廈、德國的總統府等等都是我們這出產的黑板石;有6億噸煤;鐵、鉛、鋅礦的資源非常豐富。但是,我們必須正視一個現實的問題,我們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區,按照國家環保的要求是不能開采的。我們在思考這個問題的同時,必須考慮國家產業政策、投向、要求,國家要求我們做的,我們就做;不支持我們做的,我們就堅決不做。但是在做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到,我們給子孫后代留什么?是把子孫后代的飯留到現在吃,還是留給子孫吃,我們也進行了思考。我就說,我們的飯必須留給子孫后代吃,竹溪必須打“生態牌”,這種“生態牌”就是給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青山綠水和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應該說,竹溪良好的植被,是阻止西北的風沙和災害進入我們中部地區的一道天然屏障,這道屏障一旦破壞,我們將是歷史的罪人。以水電產業為例,比方說十八里長峽,那是省級的自然保護區,我們正在爭取把它列為全國的自然保護區。我到北京去,到國家林業部去匯報,馬上就要申報成為全國的自然保護區,全國的自然保護區對環境的要求更高。十八里長峽現在有3萬千瓦的水電裝機,全縣其他的流域水電裝機總計是120萬千瓦。現在我們把已經開發的40萬千瓦的水電裝機盡快把它做起來,其他沒有做起來的、沒有開發的和不便開發的、破壞我們生態環境的,我們一律叫停,我們不能以我們的生態來促進暫時的發展。我們把其他幾十萬的水電全部叫停,保證它的“原生態”,事實上就是我們對子孫的一種責任。那水電叫停了以后怎么辦,還有其他什么替代產業?煤,風險太大!煤,對我們說,也不能無限期的開發,以前我們最高峰的時候有97家煤礦,去年已經關閉了13家,年底又關掉一家,現在正常生產的只有2家,另外的7家都在進行“三建一改”,如果今年不達標,煤礦也要關掉。那就是水電資源開發告一段落,煤不能做,板石也必須是進行有效的開發,鋅礦我們不能做,金礦我們不能做,鎂礦我們不能做,礬礦我們不能做,那做什么?那我們就說,我們要做鐵精粉。這個大家都知道,在去年低峰的時候,鐵精粉的價格是每噸800塊錢,現在每噸已經到了1600塊錢,國際鐵精粉的價格,也已經是80%、90%漲價,這是國家支持我們做的。那就是說,我們解決有資源沒有變成財富的問題,并不是要對資源進行破壞性的、掠奪性的開發。也就是說,暫時來講,我們開采鐵礦,立足板石,整合煤礦,再不鋪其他新的攤子,那就是在解決有資源沒有變成財富的問題。
有工業但太弱小,有農業的產業化但不足以富民,我們思考解決這一問題的基本前提,就是讓我們的山間、田間、車間進行有效對接,讓企業同市場進行對接,那就是走出一種以特色的農業來促進特色的工業,讓特色的工業來促進我們特色的農業,走出一條以農促工、以工帶農的路子,最終達到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因為我們在工業的建設上,在農業產業化的建設上,曾經走過彎路,我們必須記住歷史,以前我縣的“減震器”、紅羅蘭、酒廠、魔芋加工廠、桑蠶,這些產業我們曾經都做過,最后都夭折。實際上每個產業都有鮮明的特點,就是因為我們的產品沒有跟市場進行有效的對接。我說這種對接,是一種什么樣的對接?那就是說,特色的農業支撐我們特色的工業,工業需要什么,農業就培植什么,否則工業沒有原料,你這個工業做不大;農業沒有工業來帶動,最終你這個產業又將失敗。竹溪是中國魔芋之鄉、全國黃連之鄉、全國有機綠茶之鄉,怎么樣利用這些優勢?那就是立足現有的工業來把它做大做強,利用現有的產業來培植新的增長點。我們的工業有華馳、有創藝,這是我們縣里的化工產業,華馳和創藝應該說是整個湖北在黃姜皂素加工業這方面,唯一拿到環境評價的,拿到環境資格認證的。但是這個企業,目前不通過特色農業產業來支撐,可能馬上又會失敗、夭折。黃姜以前低峰價格是2毛幾,現在黃姜簽訂單還缺貨,那我們就想,要打造中國的黃姜皂素集散中心,延長產業鏈,最終讓國際、國內的黃姜受制于我們這個地方,因為其他地方生產都是非法生產,只有我們拿到了“環境憑證”。那怎么來把他做大做強?把兩個企業完全聯系在一塊,去年華馳的產值是4700萬元,今年可以做到4.5個億;創藝去年是800萬元,明年可以做到2個億。就是通過這種培育,讓我們特色的農業來支撐我們特色的工業,讓特色的工業來帶動特色的農業,企業要能增效,農民要能增收。這就是我們為什么提出工農對接這個基本想法。像黃姜,我們的工業、企業需要,有這個技術,我們就種植黃姜;像茶葉,茶葉以前僅僅是喝茶,去年我們就由喝茶變成吃茶,生產茶食品,生產烏龍茶,我們還生產茶微粉、茶多酚這種綠色保健食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綠色、有機、健康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我們怎么來拉長產業鏈,把產業鏈做到終端,讓它在國際國內都有影響力,像茶葉,把微粉、多酚生產出來以后,就生產綠色保健食品,做成膠囊,這種東西國內沒有,歐洲少,亞洲也就是日本有,我們跟日本合作,日本出設備、技術、包銷售,完全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我們的茶葉氨基酸的含量在30%以上,有機標準已經達到歐盟認證。我縣20萬畝茶葉基地,再加上竹山、陜西平利,秦巴山區優質的茶源都向我們這個地方積聚,我保守估計可以做到30個億。
再一個就是魔芋。竹溪是全國7個魔芋之鄉之一,而且是第一個被國務院授予的。我們最初就是生產魔芋精粉,然后摻點精粉加在面條里,沒有其他的產業鏈,沒有占領市場的終端。實際上魔芋對我們人體保健的功能,在我們現在的認知世界里還沒有達到,這樣我們引進貴州天龍包括一些有影響力的企業,再把中國的魔芋之鄉這塊牌子實實在在做起來,來惠及人類。像桑蠶,以前我們有10萬畝的桑葉基地,因為沒有工業的帶動,一夜之間都砍光了,現在又上了桑蠶這個項目,那么我們現在就有意識的來培育桑葉基地。我們現在有個韓資企業,要香櫞,那我們就有意識來培育一個香櫞基地。我所說的這個對接,它是無縫的對接,有接才有對,有對才有接,既符合我們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又符合我們自身發展的特點這么一個路子,否則我們所有做的事情,都是前功盡棄,或者說是事倍功半;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要起到事半功倍的這樣一個效果,那就是“工農對接”為什么要對,為什么要接,為什么要講這個思路的原因。
減振器我們在辦,最后別人搬走了;紅羅蘭我們做過,垮了;我們市里面的黃姜,有一部分姜民是發了財,但最后也夭折了。問題是什么呢?因為沒有與市場對接,沒有有效的工業來帶動我們的特色板塊基地,最后農業板塊基地的農民增不了收,企業增不了效。我們現在說的工農對接,一定要做出我們的特色。
記者:您談了短短二十分鐘,關鍵是三個重點,一是用發展的眼光尋找對接;二是用歷史的教訓選擇對接;三是用富民的方法開展對接。書記談的觀點和思想也是很科學的。我們不能要發展而采用破壞環境、破壞家園、破壞地球這種做法,還有像盲人摸象,勞民傷財等做法,我認為恐怕在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