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強,工業興,則天下安。今年,縣委、縣政府科學謀劃“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新路子,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工農對接”的時代命題。“工農對接”就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發展,把工業生產的“第一車間”建在農業產業鏈上,實現工業與農業良性互動和共同發展。
工農對接重在“無縫對接”。要通過強化工農對接意識,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建設工業園區對接平臺等舉措,實現工業與農業、田間與車間、企業與市場、產業與項目的“無縫對接”。具體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抓好落實:
強化工農對接意識,促進工業與農業“無縫對接”。工農對接是縣委、縣政府立足縣情作出的科學決策,是統籌城鄉發展破解經濟發展“二元”結構的重要舉措。全縣上下要把思想認識統一到工農對接的重要部署上來,避免“各吹各的號、各喊各的調”,首先在思想認識上與縣委、縣政府的決策部署實現“無縫對接”;要以工農對接統攬工作全局,并結合各地的資源、產業、區位等優勢抓好規劃;要把工農對接作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整合資源,抓出成效。從近幾年的發展來看,我縣工業發展逐步走向以特色農產品加工為主的發展道路,梅子貢茶食品、順溪豆制品、云浩藥業中藥飲片加工、銀松果汁等農特產品加工企業,正是依托我縣農特資源不斷發展壯大的,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工農互動”發展模式,為我縣全面推進工農“無縫對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實現田間與車間“無縫對接”。據有關資料顯示,2009年全縣以茶葉、魔芋、貢米、藥材等為主的特色農業板塊基地達到92萬畝;全縣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產值8.5億元。可見,我縣的農特產品正在經歷從田間到車間的“華麗轉身”,進而實現從粗放的原料生產到精細的加工增值的轉變。因而,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實現田間與車間“無縫對接”,就是要堅持“山間田間種植什么、車間就加工什么,車間加工需要什么、山間田間就種植什么”的做法。我縣要依托茶葉資源,建立有機綠茶、烏龍茶、茶食品等系列產品加工體系;要依托優質農產品資源,建立果汁原漿、即食飲品、保健食品、豆制品等綠色食品加工體系;要依托豐富的藥材資源,建立中藥材加工銷售經營體系。同時,必須大力推進“合同農業”、“訂單農業”,把農特產品生產基地同農特產品加工企業進行“捆綁經營”,實行風險共擔、效益共享。
著力培植龍頭企業,確保企業與市場“無縫對接”。要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各項扶持政策,認真解決好企業在融資、市場、品牌、原料基地建設等方面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帶動作用。龍頭企業要以市場為導向,做到“市場需要什么、車間就生產什么”,逐步建立企業產品與市場需求基本平衡的供求關系。以我縣貢米加工企業為例,目前三元米業和益友糧貿是我縣貢米的主要加工企業,這兩家企業正是瞄準“竹溪貢米”這一金字招牌帶來的市場前景,依托中峰鎮萬畝貢米基地,實行農戶訂單種植、企業定點收購、市場開放銷售“一條龍”服務,把“竹溪貢米”推向更加廣闊的市場,為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做出了積極貢獻。因此,只有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把農特產品加工成“小家碧玉的靚貨”,才能有底氣占領市場。我縣要充分利用“有機綠茶之鄉”的品牌,支持龍王埡茶業集團和梅子貢茶業公司整合全縣茶葉資源,打響“龍王埡”和“梅子貢”湖北著名商標,讓竹溪綠茶走向世界;要深度利用“竹溪貢米”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殊榮,支持三元米業和益友糧貿攜手共建貢米基地,擴大生產經營規模;要支持華弛、創藝、銀松果汁、云浩藥業等公司不斷做大做強,為縣域經濟發展鉚足后勁。
加快建設工業園區,推動產業與項目“無縫對接”。前些年,我縣黃姜產業發展曾因污染問題而有過一波三折的遭遇,黃姜產業遭受重創。近年來,我縣加快工業園區建設,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一批企業入園,黃姜加工企業華弛公司和創藝公司位列其中。華弛公司用兩年時間完成了從皂素到澳氏氧化物的試驗加工,實現了清潔生產;創藝公司清潔生產循環經濟項目,年產300噸黃姜皂素聯產2000噸乙醇清潔生產項目通過評估,被列入國家863計劃。這兩個黃姜加工企業清潔生產項目上馬后,使我縣的黃姜產業恢復了生機。實踐證明,把工業園區建設成為工農對接的載體和平臺尤其重要。要通過工業園區的載體和平臺作用,把產業與項目一起抓,以產業發展帶動項目建設,以項目建設支撐產業發展;要加快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優化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外部資金注入到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之中;要整合項目資金向發展優勢產業聚集,再通過優勢產業的發展壯大,促進項目立項上馬。
“工農對接”是縣委、縣政府高屋建瓴的科學決策,需要廣大干部在思想認識上高度統一,在實際行動上抓好落實,通過抓好工農“無縫對接”,實現農業興、工業活、農民富的終極目標。
評論:工農對接重在“無縫對接”
時間:2010-05-07 08:48:16
字體:
小
中
大
打印
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