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實抓好“工農對接”系列評論之三
按照縣委、縣政府提出的“田間與車間牽手、工業與農業對接”的發展思路,要把“第一車間”建在產業鏈上,實現基地與農戶對接、產品與品牌對接、生產與服務對接,以企業帶農業,以農業促產業,以產業推動農業發展,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從而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要實現上述目標,如何做到工農最佳對接?在工作思路上必須實現五大轉變。
第一,必須實現從工農分離向工農無縫對接轉變。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農業產業化經營把農業資源進行工業化的開發和對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把山間、田間作為工業生產的第一車間,按照工業品的生產規范來管理和經營農產品生產,把農業后續車間的利潤返還到第一車間,以農促工、以工帶農,從而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第二,必須實現從開發內生資源向開發接替產業轉變。要大力開發內生資源,在農民增收項目上不能“一棵樹上吊死”。由于市場原因和國家產業政策的不確定因素,有的產業有可能是曇花一現。因此,我們在農村特色產業開發中要做到“刮風的時候防下雨,天晴的時候防天陰”,面對風云變幻的市場和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我們要“風物長宜放眼量”,做到干今天、想明天、謀后天,才能長期立于不敗之地。只有把一項產業做強做大做出特色,形成優勢品牌,才不會被市場牽著鼻子走。例如,我縣是中國茶葉之鄉、魔芋之鄉、黃連之鄉、生漆之鄉,是湖北的高山藥庫,這些特色資源是別人沒有的,我們必須按市場的要求加快發展接替產業,加快推進經濟轉型。
第三,必須實現從固守傳統方法向運用市場方法轉變。在發展特色產業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用市場經濟的方法抓農村工作,用抓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要打好、打活地方牌,堅持把建設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作為工業生產的第一車間,大力發展特色高效農業。要圍繞轉化特色農產品資源,大力扶持和發展龍頭企業,大力開發新產品,拉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企業效益。
第四,必須實現從就農業抓農業向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轉變。要依托農業生產建立農產品加工業反哺農業、帶動農業發展的新機制,要加大農產品深加工力度,變過去農產品“提籃小賣”為“車裝船載”,讓“傻大黑粗”的原始土貨變成“小家碧玉”的現代靚貨。只有這樣,我們開發的產品才能在市場上“亮劍”。要積極探索市場營銷模式,實現農產品保值和增值,大力培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讓特色農業一頭連著市場,一頭連著農戶,把千家萬戶的分散生產和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效連接起來,實現市場主體和生產方式的市場化,實現農產品的多次增值,提高農業的附加值和綜合效益。
第五,必須實現從抓農業產業向抓培養新型農民轉變。要結合“陽光工程”、“雨露計劃”等培訓工程,扎實抓好農民技術培訓,重點培訓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規模經營戶、科技示范戶和專業大戶,培養一批種養能手,使之成為引領農村經濟發展的致富帶頭人。在全縣農村推廣實施“雙培雙帶”先鋒工程,即把農村黨員、干部培養成發展能手,把發展能手培養成農村黨員、干部,帶領群眾共同致富。
在實際工作中,必須做好五個方面的對接。
一是抓好企業與基地的對接。農產品加工企業要與農產品生產基地做好對接,共同參與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過程,共同分享產業產生的效益。
二是抓好產品與市場對接。要通過建設工業園區搭建農產品生產加工與市場的對接平臺,使農業、農民與市場連接起來,準確把握市場動向,抓住市場商機,減少生產盲目性和被動性。
三是抓好勞動力轉移與城鎮化體系對接。必須從構建和諧社會、統籌城鄉發展的高度和角度,探索建立農民工與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的長效機制,真正推進我縣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
四是抓好勞動力轉移與人力資源開發的對接。要發展農業工業和成為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基地,必須要搞好勞動力轉移與合理引導、規范指導、有序培訓、就地創業和回流創業等的對接,建立本地區強大的人力資源基地。
五是抓好基地建設與龍頭企業的對接。堅持扶強壯大農業龍頭企業,以市場為導向,以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要從政策扶持、原料生產、貸款融資、財政貼息、項目申報、環境治理、勞動用工等方面做好服務,擴大平臺,做大產業,謀大發展,努力營造一個企業支撐一個區域經濟,一個企業帶動一個現代新城鎮的經濟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