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彭建國通訊員承國玉東
早春三月的一個早晨,記者一行從縣城驅車出發,過西關橋駛上305省道,經高橋拐進縣道長龍公路,西行9公里,眼前驀然一亮,不約而同地聯想到郭沫若《過西陵峽》詩句:“峽盡天開朝日出,山平水闊大城浮。”人在車中、車在畫中,路陡然寬了、坦了、直了,飛快地穿街而過,有如一面巨大的傳送帶,載著兩旁的香樟、街燈、樓房撲面而來、目不暇接、漫無盡頭。這便是龍壩新建集鎮的十字街……
造“城”之夢
龍壩鄉是我縣南山以外6鄉鎮中惟有的一個建制鄉,也是惟一與305省道隔離地帶,僅有縣道長龍公路與省道相連。版圖面積137平方公里,轄19個村,2.1萬人口,耕地面積2萬畝。老集鎮位于吳壩村三組,過去只有一條街道。因境內河流是龍壩水庫的源頭,龍壩將永久性擔負縣城供水職能,為保障下游縣城10萬人安全飲水犧牲巨大的局部利益,水源保護任務浩繁,成為工業禁區,經濟發展受制。加之地質災害頻繁,過去經濟基礎薄弱,產業布局失衡,經濟發展遲緩,是全縣財政特困鄉之一。又因地處交通死角,就連幾公里之遙的城里人,沒事兒也一成幾年難得去一趟龍壩。“百里長廊”建設初始,龍壩差點兒沒被納入規劃,更不提撤鄉建鎮。
窮鄉僻壤造“城”,豈不是癡人說夢?可是龍壩鄉新一屆黨委政府卻偏偏做起了造“城”之夢:造一座新“城”做“名片”,送一庫清水到溪城,興一方產業富百姓,留一片福地給子孫!他們心里有底:龍壩的劣勢突出,優勢同樣突出,氣候適宜、土地寬綽、山多壩廣、水源豐沛、生態良好、產業相對集中,糧食、煙葉、茶葉、蔬菜、水果、魔芋和畜牧養殖業具有一定基礎,可塑空間廣闊。優勢與劣勢都非常突出的特征,決定了斯地“水鄉”的鄉情。立足鄉情,權衡利弊,揚長避短,趨優限劣;以水治水,以水養“陸”;于保護中開發,于開發中保護;改進服務求發展,加快發展保服務;按城市模式建集鎮,用集鎮建設帶產業,鄉村統籌,“水陸”并進,興“城”富民,打造縣城后花園式的“城外城”。
造“城”之筆
“敬業和拼搏成就夢想。”“想一件干一件件件干成,說一句算一句句句算數。”這是龍壩鄉黨委書記、鄉長李晉給自己立下的為政之道。他老成持重,不尚空談,總是先干后說,一言九鼎,想的比說的多,干的比說的好。大家對他的話深信不疑,認定心有城府的人拍板的事就是鐵板釘釘,龍壩的“城”準能造成。
言出行隨,說干就干,一場“先斬后奏”的造“城”攻堅戰悄然打響。欲行造“城”,先須富地。坐落窮鄉僻壤之城,好比鶴立雞群,失去了造“城”的實際意義,將成為一座孤城、一座空城、一個擺設。龍壩造“城”人深諳此道,他們造“城”先興鄉,富地再造“城”。
第一筆,修一個路網。搶抓“百里長廊”建設機遇,“擠”進規劃“籠子”,乘勢而上。按照“一統三分”戰略要求,圍繞特色龍壩建設目標,硬化長龍公路,改造蹇壩水庫、吳壩集鎮雙環路,硬化通往水坪、洛河等地的出口路,對龍蔣路、龍中路、龍洛路實施后續維修,形成了“一主(長龍路主干線)雙環(蹇壩水庫、吳壩集鎮)三支(中峰、蔣家堰、水坪)”公路網。全方位的路網建設實現了通村出鄉公路全面提檔升級,為進出龍壩的人流、車流營造了便捷安全的交通環境。
第二筆,建一批水廠。爭取國補175萬元,共投資450萬元,改造加固老王溝水庫,新建蔡家灣龍泉飲水公司,鋪設供水管道1.6萬米,建成自來水廠4家,實現四級梯級供水體系,全鄉人畜飲水覆蓋面由朱家坡村延伸到廖家嶺等11個村,1.5萬人吃上自來水,從根本上解決了龍壩歷來吃水難的問題。
第三筆,興一方產業。按照縣委、縣政府“南特北茶、適度兼抓”的產業布局,重點發展旅游、果茶、畜牧、煙葉“四大支柱”產業。
發展旅游產業。根據城區市民就近旅游休閑之需,引導、鼓勵發展蹇壩庫區、集鎮、鄉村要道“水鄉農家樂”10家,年旅游服務收入近百萬元。
發展果茶產業。落實生態立鄉發展戰略,兼顧經濟、旅游、環保綜合效益,改制老王溝茶場。利用吳壩城鄉結合部區位優勢發展“竹溪第一家果茶基地”,已被省里立項。建設水果基地1500畝,鞏固改造老茶葉基地5000畝,形成了貫通東西、輻射南北、綿延50里的萬畝果茶產業經濟帶。
發展畜牧產業。扶貧、自籌、聯辦“三歸一”捆綁資金,重點發展塘坊、麻河兩個畜牧產業經濟版塊,培育發展了以油坊河村沈舉賢為代表的畜牧規模養殖大戶,帶動農戶自主發展畜牧養殖業。在廖家嶺村興辦規模型肉聯加工廠,形成“山上生產、山下加工”的畜牧產業發展格局。
發展煙葉產業。由高山平安片向二高山大扒等村延伸,在12個村培植種煙大戶,扶持種煙能手。走集約化發展之路,規模使用土地,統一煙路建設、煙電安裝、煙水配套、煙田管理、煙葉烘烤、銷售管理,年均產煙20萬斤,形成了生產、管理、銷售一條龍的產業體系。
第四筆,治一條河流。實踐“一庫清水送溪城”的諾言,實施竹溪河水庫一、二期管網建設工程,鋪設排污管道7229米。大興水源區配套建設,集鎮河堤漿砌2400米,建石拱橋8座。小流域“U”型渠、坡改梯以及綠化工程提前竣工,為更多的項目落戶龍壩打下了良好的人文基礎。
第五筆,建一壩農莊。改造房屋外型1371戶。實行結對幫扶,貧困戶2410戶8676人受益。對移民安置點實施水、電、路、房配套,新建七峰山移民新區住房25間1170平米,安置移民30戶128人,形成了以磚裕溝村為代表的住房城鎮化、格調統一化、衛生沼氣化、環境生態化的特色新農村,極大地改善了村民生產生活環境。
集鎮建設大會戰于2009年6月正式打響,歷時40天的造“城”首戰緊鑼密鼓,協調土地征用80多戶,拆遷房屋8戶23間。取直、擴寬、硬化集鎮十字街主街道1.3公里,新建中心街道250米,安裝路燈62盞,鋪設人行道彩磚63350平方米。新修河堤2700米,漿砌石岸6100立方米,遷移電線桿15根,建設河堤人行道4600米,配套硬化通組水泥路3公里,等距離建設衛生垃圾池30個。投入200多萬元全面改造鄉政府辦公樓,拆除危房1棟,新建辦公樓1棟,維修辦公樓2棟,新建停車場1個,砌筑圍墻600多米、車行道石岸750立方米。改造后的鄉政府機關環境優美,設施前衛,功能完備,辦公效率大幅度提高。從此,昔日臟、亂、差小集鎮一去不復返,被一座建造大氣、美觀現代的城池式集鎮徹底取代。
造“城”之成
嶄新的集鎮更像一座依山傍河的新城。鄉政府大本營坐落在西、北兩街夾角的“三角洲”,集現代城市建筑與新農村田園風光于一身;東街是開山筑路造起來的,為水、電等能源供給區;西街是政府機關、學校、醫院、留守兒童中心等城市功能設施集中區及集鎮人口集居之所;北街直通垃圾轉運站、農家樂休閑區;南邊是商業一條街,抵達龍壩水庫源頭——竹溪河。這條發源于該鄉汪家坪村老陰山、與陜西交界的河流,流經龍壩集鎮中心的5華里河段,兩岸已建成堤、路、燈、石拱橋、綠化帶配套的沿河走廊,兩岸筆直寬闊的水泥人行道上,新樹發枝,鮮花盛開,芳草如茵。河流彼岸是環鎮公路,整齊劃一的民房白墻金瓦,依路而立。屋后茂林修竹,數千畝連片果茶基地披紅掛綠,蔚為壯觀……
由十字街西進10華里,頓覺“柳暗花明又一村”,磚裕村新農莊映入眼瞼:這分明是一條精致絕倫的街,一幅賞心悅目的水墨畫,兩排造型典雅的別墅式民居相向而列,中間小河南流,石橋倒映,長堤垂柳,花卉相間,綠草如茵,紅(葉)李似楓。平直光潔的公路與河堤渾然一體,飛向遠方……好個“青山粉墻金瓦,小橋流水人家”般的樂園!聽鄉辦主任介紹,磚裕村還是沼氣示范村和小龍蝦養殖基地之一。
產業成就了造“城”,造“城”帶動了產業。2009年,龍壩集鎮常住人口增加到4700多人,其中機關單位19個189人,兩所學校共有在校學生1700多人,農戶357戶1987人,流動人口200多人;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49億元,人均純收入3012元。
與其說龍壩鄉新建了一個集鎮,不如說再造了一座城市,因為,城市的大氣,城市的功能,龍壩已經具備。城市并非皆有的特色,龍壩已然彰顯,“一步一景、一村一品”的竹溪縣城后花園式“城外城”,奇跡般地在龍壩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