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馮艷通訊員李森章)滿目青山疊翠,白墻紅瓦人家。近年來,“貢茶之鄉”匯灣著力實施“生態名鄉”戰略,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營造優美的生態環境,吸引了眾多驚喜的目光。該鄉立足茶葉、板栗、木瓜等特色產業,以柳豐、雙竹園等重點特色產業村為主體建設十里經濟走廊,突出以產業帶就業,以就業帶增收,以增收促村莊靚化的綠色生態家園建設思路,科學規劃并整合全鄉15000畝茶葉、20000畝板栗、7000畝木瓜等產業和新農村村莊建設及整治,把產業建在村莊間,村莊掩映在產業中,使產業建設和新農村建設合理布局,良性互動,相得益彰。
著力產業抓發展。為使內生資源進一步產生放大效應,匯灣鄉圍繞轉化特色產業資源,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大力加強生態家園建設,將柳豐至雙竹園一線率先打造成“十里生態家園走廊”,努力培植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培優壯大茶葉產業。抓好茶園建設過程環節管理,并制定激勵機制,引導農戶加強茶園投入,實行并探索茶園有償流轉機制,培植茶葉種植大戶,讓生產要素向種植能手集中,實現粗放式管理向集約式經營轉變,使產業效益最大化。建成以梅子埡等9個村為主的茶葉產業帶,按照每年新建基地3000畝計劃,3-5年內使新建茶園面積達到1萬畝,改造榮玉等4個村的老茶園7000畝,茶園套種木瓜等小藥材5000畝,使全鄉茶園面積達到5萬畝,綜合收入達到1億元。扶持培育茶葉種植大戶。力爭培植50畝以上大戶30戶,30畝以上的大戶50戶,20畝以上的大戶60戶,整活資源,讓茶園向種植能手集中,實現集約化經營之路。推廣茶園養雞生態農業新模式。采用現代化有機農業技術,借鑒傳統土雞散養,雞蛋品質好,雞肉質優的傳統養殖經驗,創造性在茶樹成齡園引進新的生物單元—蛋雞,實現特色產業和養殖業效益同步增長,單位面積土地資源利用率成倍提高,生態環境得以有效保護的多贏效果。并在青龍、梅子埡村建立茶園養雞示范點,以點帶面逐步發展擴大。
圍繞產業抓增收。全力打造旅游型生態農家。大力發展茶園觀光旅游業,吸引城區游客在茶園采茶,體驗制茶,了解制茶工藝;在河邊垂釣,在山林打獵;吃農家飯,品梅子貢茶;體驗勞動生活,享受生態家園帶來的農家田園生活,從而增加農民經濟收入。該鄉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基本建成“山上板栗山腰茶、綠茶園里套木瓜、糧油生產戶戶抓、綜合養殖上千家”的產業格局。同時,打造茶文化,開發梅子埡茶園風光旅游業。加強貢茶文化的深度挖掘整理,豐富茶文化內涵,完善茶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茶文化強勢宣傳,與梅子貢茶業公司綜合開發利用茶葉資源,延伸產業鏈條,共同打造“貢茶”品牌。
致富帶動村莊靚。該鄉發揮政府引導,農民主體,社會參入的作用,在生態家園建設中,實行五個一要求,即統一設計規劃,統一建筑風格,統一紅線控制,統一檢查驗收,統一獎扶兌現,達到路邊樹、門前花、地中茶、茶中瓜(木瓜)、山上栗、栗中藥的建設目標。目前,在柳豐至雙竹園一線,該鄉按照改造一致的白墻紅瓦坡屋頂建筑風格,計劃在一兩年內完成房屋戶型改造200戶,力爭通過2至3年的努力,使柳豐至雙竹園一線成為全鄉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帶。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將高山農戶、水電移民戶搬遷到公路沿線,形成500戶2000人以上的人口集聚區。把加強規劃建設作為提高群眾生活水平的重要工作來抓,聘請專家進行規劃調整,科學合理地建設農村新居,目前已改造45戶,人均居住面積40平方米以上。按照“既要做富裕農民、也要做文明農民”的要求,狠抓精神文明建設不放松,先后組織開展了“講文明、樹新風”、“婚育新風進萬家、美德教育在農家”和“文明小區”等一系列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設立了以宣傳黨的政策、村規民約和《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宣傳牌。積極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建立了村民活動室、圖書室,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有效地保障了村集體及個人財產的安全。
生態家園美如畫——匯灣鄉生態家園建設紀略
時間:2010-02-03 17:16:11
字體:
小
中
大
打印
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