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余祥平趙濤張龍海
寒冬臘月,穿行于冬日照耀下的蔣家堰鎮,到處彌漫著發展的氣息。山坡上,萬畝生態觀光木瓜園、茶園、林果園蓄勢待發;田野中,一座座鋼架蔬菜大棚鱗次櫛比;車間里,一臺臺機器隆隆作響產銷兩旺……這一切,都昭示著蔣家堰鎮產業發展成效顯著,產業融合步伐加快,經濟逐漸駛入“快車道”。
田間:特色產業點“土”成金
24日,筆者走進蔣家堰鎮小壩子村時,村民彭貴立正在組織工人將一袋袋新鮮蔬菜搬運到卡車上。據他介紹,這車價值3萬多元的蔬菜即將運往平利縣城。
“2009年我承包了村里50畝土地發展大棚蔬菜,種植的有萵筍、湘辣椒、西紅柿等品種,由于是反季節種植,在市場上十分暢銷,一年大概賺了10多萬,明年我還想跟政府爭取再擴大點面積。”彭貴立高興地說。在蔣家堰鎮,像他這樣的種植大戶還有好幾家,僅去年該鎮就新建了200畝設施蔬菜基地。
“規模小,效益低,難成大氣候”曾是困擾該鎮農業發展的“瓶頸”。然而,該鎮又是如何突破“瓶頸”實現增效的呢?該鎮黨委書記馬勇說,突破的思路來源于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戰略上。該鎮依托優勢突出農業特色,始終堅持以工業化的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圍繞市場需求做好田間與車間對接,提出“發展兩個一”戰略,即發展一批特色農業,通過千年“露水集”外銷到全國各地;發展一批訂單農業,將“第一車間”引至田間地頭,內外聯動,切實達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效果。
在發展特色產業中,該鎮率先在全縣發展茶園土雞散養,目前已在土城子村形成240畝的茶園散養基地,通過在田間地頭天然散養,建立雞吃草——禽生蛋——茶增產——人增收的循環農業生產鏈條,實現資源有效利用,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三業相輔相成的良好局面。去年8月,該鎮投資逾90萬元成立清水安小龍蝦養殖基地,規模化養殖具有較高經濟價值和廣闊市場前景的小龍蝦,為特色農業增收走出一條新路子。此外,該鎮已形成以益盛園萬頭生豬養殖基地為龍頭,13個“150”模式生豬場為支點,農戶家庭散養為網點,覆蓋全鎮的網絡狀生豬養殖產業布局。
山間:林特經濟“吃”山有道
在科學發展的新時期,蔣家堰鎮“靠山吃山”的思想有著全新的內涵。
該鎮黨委書記馬勇說:“新時期的‘靠山吃山’,不是開荒伐木,更不是坐吃山空。我們不能讓連綿的大山束縛了思維,要轉變思路,因勢利導,以市場的觀念和開放的心態實現可持續發展!”
鎮黨委政府結合全縣產業布局總體規劃,充分利用廣袤的山地資源優勢,發展適合山地種植的具有較高經濟效益的林特作物。在科學論證后,該鎮劃出左蘆片區5個村,在楓樹嶺流域啟動萬畝生態木瓜基地建設,目前已栽植木瓜一萬畝,三年后即可掛果;常年穩定魔芋種植,關埡子500畝林魔間作魔芋良種示范基地,開春即可播種;以省道北側關埡子等5個村為重點的3000畝桑蠶的訂單農業示范園建設正如火如荼……
如果說發展山地林特經濟是蔣家堰鎮對“靠山吃山”的新詮釋,那么各個林特示范園區,又為該鎮大力發展生態觀光旅游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進一步豐富著“靠山吃山”的內涵,“山間”將成為生態觀光旅游業的“車間”。
生態觀光旅游是朝陽產業,發展前景廣闊。該鎮圍繞生態旅游名鎮建設目標,依托現有的優勢資源,在積極建設關埡子旅游名村的同時,按照“高品位規劃、高檔次建設、高水平服務”的理念,著手抓好生態觀光旅游的開發,全面推進特色化、產業化生態觀光園區建設。目前已制定了“生態觀光園、森林旅游園、山地游樂園”與“楚長城”遺址保護和深度開發相結合的“旅游開發項目建議書”。不久的將來,以關埡子楚長城遺址為中心,以各生態觀光園區為連接點的大型旅游觀光景區,必將使蔣家堰鎮成為竹溪旅游經濟開發的前沿,發揮更大的旅游開發價值和經濟效益,實現旅游產業的新突破。
車間:工農聯“營”碩果滿枝
如今,蔣家堰鎮農業發展迎來新的春天,“山上木瓜園,平壩果蔬鮮,雞豬育滿圈,稻田龍蝦連”的新農村產業發展構想已見雛形。而如何把本土農產品的經濟效益最大化?必須走工農聯姻之路。只有通過企業深加工才能最大限度提升農產品價值,只有搭建成品外銷平臺才能將產品轉化為經濟效益。
2009年,蔣家堰鎮黨委政府通過大力招商引資,集聚民間資本,培育、扶持、壯大農業龍頭企業,依靠龍頭企業強有力的帶動,不斷增強現有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的生命力、競爭力。同時積極營造企業發展寬松環境,鼓勵“農”字號企業直接把“腿”伸到農村建立基地,實現了企業、技術等資本優勢與農村土地、勞動力資源優勢的有效對接。
在鎮黨委政府一系列的優惠政策扶持下,全鎮500萬元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企業達到了5家,提供的稅收比重占到了全鎮財稅收入的71%以上。2009年,以東方公司、佳興公司、宏源公司為主的一大批魔芋加工骨干企業共完成產值1.2億元,占全鎮工業總產值的40%以上,出現了多年未有的大好形勢。
未來,蔣家堰鎮將依托“谷竹”高速路出口之便,著力打造“鄂陜工業園區”建設,將其作為振興蔣家堰工業大鎮的基礎,并按照“不求大,但求精”的理念,高要求、高起點、高標準建好工業園區,引進木瓜產品深加工、板材加工、高效生態經濟黃姜加工等企業,實現農副產品深度開發,提高產品附加值,進而帶動周邊衍生產品發展。
與此同時,在全省十大重點“口子鎮”這個金字招牌下,蔣家堰鎮利用境內聞名遐邇的“露水集”以及東進西出、秦楚相依的區位優勢,積極實施“商貿活鎮”戰略。以發展邊貿經濟為抓手,深挖本土農產品資源,打造適宜本土產品銷售的平臺,不斷拓展經濟發展的空間,堅持創優發展環境,牢固樹立“小政府、大服務”的現代管理理念,努力營造周到、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通過政府牽線搭橋,將園區、基地、農戶與銷售業主聯系到一起,推行訂單銷售。據統計,蔣家堰鎮共有大大小小的個體工商戶3000余家,從事農副產品經營銷售的占40%,每年實現產值2億元,創利稅99余萬元。
如今,蔣家堰鎮高舉“以工帶農,以農促工”的大旗,緊跟縣委、縣政府發展思路,將田間、山間與車間”親密聯姻,農業與工業有效對接,在全鎮已形成農業抓產業、產業促工業的大氣候、大氛圍,2009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6.6億元,同比增長16.8%;財政收入達到340萬元,同比增長18.1%,鎮域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