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風化雨潤竹溪
朱彩蘭
白米、綠茶、紅木、山寨、寺廟、魔芋、板石、青山綠水……提到竹溪的風物景觀,即便是外鄉人也能說出三樣兩樣。特別是說到竹溪地域文化,讀過著名作家野莽寫的長篇方志小說《庸國》的人,都知道書中所描述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神話故事、民間傳說、民俗風情、名勝古跡、自然景觀正是在竹溪這塊神奇的大地上發生的。其中有姜子牙調兵遣將的大營盤、薛剛反唐的泗水關、劉邦率兵入陜的高祖河;有國家重點保護文物明嘉靖年間的“采皇木”摩崖石刻;有“鶴立雞群”、峰頂傾斜、祖師道觀偏頭山盛景;有皇帝欽定、宮庭享用的貢茶、貢米、貢木。歷經2600多年滄桑的戰國楚長城遺址,橫亙在歷史長河,留下刀光劍影的戰爭硝煙,成為竹溪悠久歷史的見證;竹溪茶文化淵源流長,曾以茶納貢,是唐代陸羽《茶經》“山南”茶區的區域之一,梅子埡至今仍保留的47株成片的宋代古茶園可以為證。竹溪民歌文化、戲曲文化生生不息,向壩民歌被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譽為中國漢民族文化中的一塊活化石,被著名漢劇大師陳伯華稱為“漢劇之母”的山二黃稀有劇種列入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許多人都知道竹溪作為一個較早的移民縣,文化底蘊源遠流長,竹溪可考證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3000年前,所以其獨有的地域文化資源十分豐富。特別是近20多年來的發展,竹溪這塊充滿生機的大地上正形成著自己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生態文化、茶業文化、民俗文化、休閑文化、飲食文化、養生文化、民間文化、商企文化……文化的延展帶動了事業的發展,也涌現出了一批為地方特色文化而陶醉的作家、專家、學者,我們這個生態文明縣城因為文化而生的魅力正在逐漸展現。
文化產業亮溪城
近年來,竹溪縣在大力發展工業經濟的同時,緊緊抓住庸巴文化這一文化資源上的優勢,通過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舉辦高規格的庸巴文化高峰論壇、經貿洽談會及學術研討會等活動,加強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不斷唱響庸巴文化品牌。出臺優惠和扶持政策,構建貢茶、貢米、貢木“三貢”文化及楚長城、偏頭山等旅游文化,著力打造地域文化品牌。通過實施文化品牌戰略,加大對文化建設扶持力度,不斷提升庸巴文化影響力,使得文化產業生機勃勃,文化資源優勢變為產業優勢,實現了縣域經濟與庸巴文化比翼齊飛。如今在竹溪,不僅有梅子貢茶,中峰貢米,龍鳳貢木梳,還有數十個以“三貢”文化命名的產品和企業。特色文化品牌增添了招商引資的魅力。近幾年,竹溪縣利用貢茶之鄉、民歌之鄉等文化品牌招商引資10多億元。庸巴文化及產業成為一個品牌,正在走出竹溪,走出十堰,走向全國。
生態文化潤溪城
竹溪“緣山而生,因林而興”,即便是在人們紛紛尋找開放“轉型”的今天,竹溪依舊是赫亮于世的青山綠水。如果要比喻成畫的話,竹溪可以是一幅水墨丹青,或說是一方濃墨重彩;如果要形容成是一首詩,竹溪可能是一首讀了讓人忘情的現代佳作,也可能是一首清雅韻致的古闋小令。這都是因為竹溪這片土地上那大紅大綠、卻可以雅俗共賞的美妙風景。竹溪擁有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偏頭山國家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延錦的群山、鋪天蓋地而來的層層疊疊的綠,如氧吧,養育了竹溪一方人,如搖籃,也養育了眾多鳥族。因為鳥類的眷顧和駐足,更成就了一群愛鳥人,他們的愛為鳥類撐起了庇護的天空;一批攝影人,他們用相機拉近了人鳥距離,以別樣的方式,通過鳥的世界向世人展示了竹溪的生態之美。
穿越竹溪大地,沿途森林茂密,群山屹立,溪流、瀑布奔騰不息。在這里,文化藝術與農耕、林墾、山水、生態交相融合,一體而生。這里到處是一片片蔥綠山水田園風光,彰顯著獨特的生態魅力。
山是財富,水是靈魂,樹是衣裳,人是根本。“青山滌我目,流水悅我耳,樹影引我思,鳥語動我心。”、“萬物一體,天人合一”。遠望蔚然而深邃,每一條路,每一道河,每一座村莊,都被青綠所覆蓋,綠得濃釅,綠得幽深;近觀花木錯落有致,喬木灌木,松柏銀杏,奇花異草,眼前所及,每一處都如詩,每一處都似畫。初春“野芳發而幽香”,夏季“佳木秀而繁蔭”,秋天“果實豐而滿枝”,嚴冬“臘梅怒而傲雪”。一年四季,都會讓文人雅士產生創作之靈感,讓人們觀賞到變幻不盡之景觀。小憩林中,品寧靜恬淡;泛舟水上,賞山觀綠;漫步竹園,看樹影婆娑;走進松林,聽濤聲陣陣。在這里可以盡情感受森林的博大深邃,欣賞綠色的恢弘氣勢;在這里可以盡情領略幾千種花卉苗木的爭奇斗艷,享受天然氧吧的舒心和豐美清新的自然;這里有最新鮮的空氣,有清甜的泉水。這里有農家樂莊園,林中的小木屋,能讓你隱士般地盡情品味返璞歸真的田園生活,提升生命的質量。我國一級作家聶鑫森踏訪竹溪后,寫下了《初訪竹溪》:“山重水復路回旋,酷夏風涼透兩肩。謁楚長城烽火杳,聽歌向壩月兒圓。云生草甸牛蹄靜,霧擁茶園葉莖鮮。日暮休閑人盡出,城中林下小河邊。”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過去,竹溪人民創造了富有人文魅力、反映自然和諧、體現自強不息、具有鮮明特色的地域文化。如今,這一內涵又得到進一步豐富和拓展。有了文化軟實力的強大引擎,魅力竹溪在建設生態文明的大道上闊步前行,一路高歌。
企業文化展溪城
一個地方的文化,可以被人總結,但更多的是體現在地方中的每一個個體上。隨著城鎮地域精神和文明的培養及養成,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了文明和文化帶來的好處,有更多人愿意展現自己的文明一面來推動整個城鄉文明的發展。就說商業企業或飯館茶樓,如果只是想給人提供消費的場所,那多半不會有多大的發展,就像一個人胸無壯志一樣。而當一個企業有了自家的文化,也就有了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竹溪的商企文化代表商有縣亨通客運有限公司、壽康超市,食有賓館和農家樂,當顏色炫亮的DM單從商家宣傳的工具,變為市民購物所需,甚至是一家商企的企業文化,除了說明了市民的認可,也說明了商家的成功所在。竹溪小吃、宴會講究精致文化,一盤一碗,一飯一羹,無處不體現著一種經典和細致,文浸于商所帶來的影響人應所知。
綠色文化富溪城
在綠色文化的引導下人們追求向往綠色生活。如今綠色文化已經滲透到人們的衣食住行,融入到人們的生產生活,如加強污染治理,重視環境保護等等,越來越多的無污染食品和生活用品,越來越優美的城鄉人居環境,以健康和舒適為特征的綠色建筑,百里綠色長廊就是綠色文化的結晶。綠色文化與產業的接軌,促進了全縣經濟發展。
“百里綠色長廊相依,新農村、城鎮建筑群與之相伴”是對竹溪綠色文化的生動描述。綠色文化是全縣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是今后乃至更長一段時間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以開發生態有機綠茶為主線,積極爭創湖北茶葉大縣和全國有機綠茶名縣。先后被國家命名為“中國有機綠茶之鄉”、“中國茶葉之鄉”、“中國魔芋之鄉”。著力培植茶葉龍頭企業,龍王埡茶業集團被確定為省級重點龍頭企業,被國家確定為茶葉產業標準化示范建設單位。全縣開發培植出的“天竺”魔芋精粉、“靈山源”魔芋酒、“雙竹”魔芋面條等8個省級名牌產品,多次榮獲國際、國家級大獎,“龍王埡”、“親家母”商標分別成為湖北茶葉著名商標和十堰馳名商標。有5家企業、6個產品分別獲得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5家企業通過ISO國際質量體系認證。依托資源和文化品牌優勢,加快茶葉、魔芋、絞股藍、獼猴桃及無公害蔬菜等綠色食品開發,發展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之路,實現經濟與生態的“雙贏”。
因為竹溪有自己特色的地域文化,也就有了野莽、劉書平等這樣一個關注著、整理著、總結著、搜集著地方文化的作家活躍在地域文化陣營。不久前,著名作家野莽著的五卷體長篇方志小說《庸國》出版,作為特別禮物贈予故鄉及外地嘉賓和客人。這部名為《庸國》的小說,從多個角度和層面,用文學、藝術的語言將竹溪人文形象立體地顯現于世人面前,表明了地域文化的個性,引導了人民的文化歸屬感。
文風化雨潤溪城。如今,集政治、經濟、文化、生態于一體的百里綠色長廊、濱河公園,古城、遺風、生態、物產以及在這神奇大地上幸福著快樂著的36萬人民,或托文言物,或天然拙樸,具有竹溪特色的庸巴文化已然成了竹溪走向世界的名片,庸巴文化所產生的文化效應正在不斷展現。

我的雨季花季
■姚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