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新征程中,竹溪縣緊扣國家戰略脈搏,以服務支點建設為核心,奏響鄉村振興的奮進樂章。堅持以工代賑為重要抓手,實踐推廣“產業發展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勞務報酬發放+就業技能培訓+資產折股量化分紅”的“四位一體”賑濟模式,持續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如今,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向著更加美好的未來闊步前行!

聚焦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筑牢鄉村建設“根基石”
項目謀劃之初,竹溪縣始終堅持“群眾自愿”原則,以“穩就業”為目標,圍繞縣域茶葉、中藥材等鄉村特色產業,科學謀劃,著力補齊農村生產生活和產業配套基礎設施短板,切實發揮以工代賑撬動產業發展的“杠桿”作用。2021年以來,累計新建河堤7080米、產業路4750米、溫室大棚26400平方米,完成土地整治2190畝。項目實施不僅改善了產業基礎設施,更讓鄉村發展煥發出蓬勃生機。
錨定農民持續穩定增收,開啟鄉村致富“幸福門”
項目推進過程中,始終將農民持續穩定增收作為核心聚焦點,采用專業隊伍與當地群眾務工相結合的模式,積極組織當地及周邊群眾廣泛參與工程建設。2021至2024年,全縣共完成以工代賑項目9個,到位資金2780萬元,帶動700余人參與務工,發放勞務報酬共計854萬元。農民通過辛勤勞動穩定增收,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憑借勞動獲取報酬,脫貧攻堅成果進一步鞏固,以“授人以漁”賦能鄉村振興,鋪就農民致富路。

致力強化就業技能培訓,培育鄉村建設“巧工匠”
項目開工前和建設過程中,通過“實訓+以工代訓”“老帶新”等模式,將技能培訓與項目建設深度融合。2021年以來,全縣累計培訓400余人,培訓人次達2000余次。其中龍王埡片區通過“建設+培訓”雙輪驅動,組織170名務工人員參與實戰,掌握土地復墾、設備安裝等7項實用技能,有效提升了勞動者技能水平,實現了“學技在工地、脫貧有底氣”的良性循環。
著眼資產折股量化分紅,種下鄉村發展“希望花”
項目推進過程中,積極探索推廣資產折股量化分紅模式,推動“資金變資產、資產變股權、農民變股民”。在中峰鎮貢茶產業配套基礎設施以工代賑等3個項目建設中,按照“村集體產業發展+公益事業+低收入人口”模式,按照5:1:4 的分配比例,累計分紅達94萬元,用于村集體公益事業建設和治理。這一舉措,取得了較好成效,提升了集體合作社的收益,實現了以工代賑扶貧資金的疊加效應,也彰顯了以工代賑項目在激發鄉村新活力方面的強大動能。
賦能重點工程領域推廣,繪就鄉村旅游“振興圖”
2023年以來,竹溪縣在鄂坪鄉黃花溝村和龍壩鎮肖家邊村等重點項目中推廣以工代賑模式,在項目實施的當年,群眾通過參與項目建設獲取勞務報酬共計630萬元,人均增收1700余元,獲得了群眾的一致好評,進一步擴大了“賑”的規模范圍。兩地通過以工代賑方式,完善了基礎設施,帶動了村民就業增收,繪就了一幅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鄉村旅游“振興圖”。

以工代賑惠民生,利國利民顯擔當。竹溪縣將繼續堅守“賑”之初心,牢記為民使命,持續拓展群眾家門口的就業渠道,確保以工代賑項目高質量完成,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動力,為加快建成“一城四地”、服務支點建設提供堅實支撐。(郭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