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新聞網訊 記者 張亞楠 報道: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也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更是竹溪推進高質量發展的轉型之年。

這一年,縣域實力大幅提升,發展支撐堅實有力,“竹溪實踐”出圈出彩,群眾期盼變為現實;這一年,有挑戰如層層霧靄,有成長如春日嫩芽,有收獲如秋天果實;這一年,穩中求進、干中求成、厚中提氣,交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竹溪實踐的滿意答卷。
一組組令人欣喜的數據、一件件可喜可賀的成績、一項項溫暖民心的舉措,記錄著竹溪縣今年社會發展取得的累累碩果。山高路遠,但見風光無限。回首2024年竹溪高質量發展來時路,披荊斬棘、步履矯健。

過去一年,竹溪縣以建設全省山區綠色發展示范縣為目標,加速推進“一城四地”建設,因地制宜擴展特色農業、統籌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大力支持生態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竹溪實踐邁出堅實步伐。
創新引領 發展勢頭強勁
項目是發展之基,是騰飛之翼。數字經濟產業園一期項目已經完工,國芯一號智算中心上線運營;十巫南高速竹溪段、鄂坪調水等重大項目進展順利;當好忠誠守井人,竹溪河流域及沿線綜合治理工程有序開展,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聚力穩增長、全力拼經濟、合力抓落實,科技賦能推動全縣經濟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強勁動能。

聚焦經濟發展深化改革,優化產業結構、強化項目攻堅;聚力穩增長、強產業、擴投資、穩市場。全力開展“五搶”行動,爭取到位資金39.6億元,儲備重大項目669個,實施重點項目227個,新簽約項目100個,總投資773億元。經濟實力穩步提升,重大項目攻堅有力。

全面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黃金十條”,統籌財稅、金融政策工具。設立全市首支縣級產業基金,兌現企業獎補1.5億元,辦理助企紓困應急轉貸3.2億元,增加擔保貸款6.7億元,新增市場主體1.1萬戶。創新型中小企業“遍地開花”,專精特新企業、省級智能制造示范企業、省級“瞪羚”企業嶄露頭角,市場主體提質擴量,市場活力有效激發。

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新興產業穩步發展,為縣域經濟增添新的動力源。引進仁合智航察打一體無人機項目,組裝生產下線試飛;臺灣鈺邦等7家臺企抱團發展,打造“國內最大電容器生產基地”。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集群逐步成型,26家科技企業入駐數字經濟產業園,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持續增加。現代化的工業園區內,廠房整齊林立,生產線高效運轉,科技研發中心不斷涌現新成果,為工業經濟注入強大動力,實現了從傳統工業向高端制造、綠色制造的跨越,推動縣域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經濟賽道上穩步疾馳。
科技賦農 鄉村繁榮振興
竹溪縣緊扣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傳統產業在科技賦能下煥發新顏。加快“農業興縣”步伐,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以特色農業為筆、新型技術為墨,繪就了一幅幅農業現代化的壯麗圖景。

現代化農業園區星羅棋布,茶園果園和蔬菜基地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機械化煙葉種植、精細化茶園管護、系統化智能灌溉減工降本。無人機巡航監測病蟲害、增加產量,特色產業告別粗放式經營,邁向精細化。茶葉超級工廠、魔芋果膠生產、竹瀝水提取、雪域青稞白酒等一批精深加工項目紛紛落戶竹溪。

快遞進村,電商發展,銷售渠道拓寬,高品質農產品乘坐工業化快車走出大山、走向全國千家萬戶。農產品從田間到舌尖的全程追溯體系確保品質無憂,農產品逐漸標準化、品牌化,“竹溪優質生態產品”成為市場上備受青睞的綠色有機標識。傳統農業加速向現代農業轉型,綠色有機農業成為新名片,鄉村穩步振興持續向好發展。農產品附加值大幅提升,農民收入穩步增長,農業現代化根基愈發牢固。

設施種植數字化,畜牧養殖智慧化,漁業生產智能化……農業發展乘“數”而上,向“新”而行。產業附加值與農民收入同步攀升,以現代農業為支點“撬動”鄉村振興。
文旅融合 消費活力十足
竹溪文化厚重,是庸巴文化的發祥地,有被譽為中國“漢劇之母”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二黃劇種、“長城之父”關埡夯土古長城、電影《草原槍聲》走紅的肖家邊著名軍旅作家而文明點紅色電影小村等都是不可多得的自然文化資源。

今年來,竹溪縣聚焦文旅產業深度融合,創新激發消費活力、釋放文旅消費潛力,走出了一條特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徑。初冬時節,凜冽的寒氣吹不散街區商鋪前的車水馬龍與人們的歡聲笑語。每到傍晚時分,街區內人來人往、游人如織。華燈初上,常態化戲劇表演從街頭至巷尾串聯起整個景區。既有傳統戲劇曲目,也有年輕人感興趣的說唱、街舞等新興藝術與古老戲劇藝術的交融,更加入雜技、舞蹈、歌曲等元素,讓各年齡段的觀眾流連忘返。因電影文化濃厚而“走紅”的肖家邊電影小村成為十堰鄉村版“環球影城”。這里涵蓋了紅色文化、電影文化、特色餐飲的鄉村文旅綜合體,立足紅色資源稟賦,傳承紅色經典文化,兼具餐飲住宿、影視觀賞、非遺傳承、文化交流和研學旅游等功能。夏日傍晚,七彩燈帶閃爍,涼風習習,游客在這里愜意感受網紅電影村的時尚感,體驗現代與歷史交織交融的紅色電影魅力。

關埡子楚長城遺址,位于湖北省竹溪縣蔣家堰鎮與陜西省平利縣長安鎮的交界處,是春秋戰國時期秦楚交戰的要塞,楚長城建于戰國末期,是楚國為抵御秦國的侵犯而修筑的防御設施。金秋十月,楓葉正紅,沿著鄂西北高速赴關埡楚長城,看楚風古韻觸摸一段城墻,仰望一座雄關 ,歷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大型情景劇《羋月出關》,讓游客與歷史時空對話、穿越時空,感受古代金戈鐵馬與熱血豪情,專業的演員、逼真的場景,讓游客身臨其境感受楚風古韻的魅力。隨著經濟發展和政策支持,這條跨越兩省的通道也通了公交車,不僅方便游客出行,更促進了兩地人民交流,現代化公交讓旅游景點乘上便車,連接了兩省的文化資源,拉近了兩地游客的距離。

燈火璀璨、戲曲長歌的武陵不夜城,千萬游客打卡;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關埡楚長城,十萬人腳步丈量。肖家邊電影小村與關埡子楚長城一線串珠成片,成為休閑娛樂好去處,八方游客慕名而來……
竹溪縣大力推動發展現代文旅,盤活“夜經濟”,不斷擴展消費場景,夜間商圈人氣持續匯聚,讓沉睡資源煥發生機。竹溪文旅資源如同一壇老酒,在現代化科技的加持下隨著時間發酵越品越香、愈飲愈醇。用現代化科技走出了“差異化”文旅新路子。
以人為本 民生福祉綿長
時已冬日,陽光微暖。走進縣政務服務大廳,各類服務窗口排列整齊、忙碌高效,工作人員熱情地為大家解難釋惑,讓前來辦事的群眾和企業主體倍感溫馨,這是竹溪不斷增強為民服務現代化實踐的縮影。

一年來,竹溪縣抓保障、辦實事,公共服務不斷優化,保障體系更加完善,民生福祉日益增進。社會治理效能顯著提升,基層民主建設不斷加強,法治政府建設深入推進,平安竹溪建設成效明顯。網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撐的社會治理模式,讓社會更加和諧穩定,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深化“放管服”改革,以“高效辦成一件事”為突破口,推進“一站式、全程式、跟蹤式、保姆式”服務,持續深化“高效辦成一件事”,為企業開“綠燈”,打出優化營商環境“組合拳”,有力保障招引企業的高效落地運行。高效服務贏得鈺邦電子、VOSS礦泉水、考拉戶外等頭部企業紛紛來溪投資興業,企業發展新增城鎮就業5500人。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養老、醫療、失業等保險覆蓋范圍持續擴大,兜底保障更加堅實有力。高效辦成一件事,便民服務加速度,解決群眾問題987個,辦成民生實事427件,民生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81%。兌付各項社會保險待遇8.8億元,發放社會救助資金1.8億元。

各村社區“幸福食堂”里熱鬧非凡,聚滿了前來休閑、用餐的老人,菜品豐富,物美價廉,在一日三餐中品嘗出幸福晚年。更多老人在“小場所”里享受“大幸福”,“家門口的幸福”變得更加觸手可及。養老服務設施不斷增多,新增家庭養老床位200張。建成農村公益性公墓10處,老年養護中心、殯儀服務中心主體竣工,幸福生活溫暖底色逐漸明顯。

縣幼兒園安全提升及實驗中學、中峰中心學校改擴建完工,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取得新進展。城鄉學校辦學條件顯著改善,師資隊伍不斷加強,教育質量穩步提升。嶄新的教學樓、現代化的實驗室、多媒體教室在鄉村學校落地生根。優秀教師資源通過輪崗交流、遠程教育等方式下沉,讓鄉村孩子也能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知識改變命運的力量在竹溪不斷彰顯。

數智化病理服務網絡、遠程超聲會診中心建成投用……現代化的醫院綜合服務能力增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現全覆蓋,醫療衛生事業邁上新臺階。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讓群眾就醫更加便捷,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貼心守護每一位村民健康,“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的就醫格局逐步形成。醫保體系不斷完善,減輕了群眾看病就醫負擔,守護著全縣人民的健康防線。
民生福祉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竹溪縣在教育、醫療、文化、社會保障等領域持續發力,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民生畫卷上描繪出絢麗多彩的竹溪圖景,交出了一份溫暖人心的答卷。

征途回望千山遠,前路放眼萬木春。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高質量發展目標愈明、思路愈清,全縣高質量發展基礎更加夯實,動力更加澎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