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壩鎮肖家邊村位于龍湖國家濕地公園之畔,是電影《草原槍聲》編劇沈凱故居所在地。深秋時節,記者來到青山掩映下的肖家邊,探尋這里盤活紅色文化資源賦能鄉村振興的秘訣。

竹溪河流經肖家邊村近3公里,大部分村民沿河而居。行走在竹溪河畔,只見膠片電影、數字電影、5D電影、水幕電影等10余種電影形態,從村頭延展到村尾,吸引游客紛至沓來。
誰能想到,這個網紅電影村,起源于一個電影人。
無中生有——窮山溝蝶變“網紅村”
20世紀80年代初,電影《草原槍聲》紅遍大江南北。它的編劇就是從肖家邊村走出的著名軍旅作家沈凱(本名戴維賢)。

戴家大院(沈凱故居)是一個典型的晚清民居建筑群。土地革命時期,賀龍率領紅三軍轉戰鄂西北,曾在這里駐扎。解放戰爭時期,李先念率領中原突圍部隊抵達龍壩鎮,這里曾作為指揮所。
“修復戴家大院,展示沈凱革命生平、竹溪紅色歷史……”去年5月,在縣人大代表聯名建議下,我縣將肖家邊村推薦為全省鄉村振興、“共同締造”示范村,深挖紅色文化資源,打造鄉村振興樣板。

“我們堅持修舊如舊,盤活紅色文化資源,賦能鄉村振興。”龍壩鎮黨委書記陳光斌介紹,不到1年時間,他們就將戴家大院改造成紅三軍司令部紀念館、沈凱紅色電影劇本創作展陳館,引進社會資本,建成紅色電影村。
如今的戴家大院,天井、土墻、菱形木窗、老式牌坊等建筑元素得到保留。院內,聲光電、煙火特效全景式生動再現紅三軍突破關埡子、激戰雞心嶺的戰斗場面;戴氏私塾留存的家規家訓延續至今,涵養著文明鄉風。

上午10點,戴家大院景點的生態停車場上,停滿了來自鄂、渝、陜等地的車輛。配置4K高清數字放映機、環繞立體聲的數字影院正在放映電影。
元宇宙電影院人頭攢動,游客忙著與電影里的角色互動;蒙太奇電影體驗館,觀眾沉浸式體驗電影配音、AI換臉、綠幕摳像等;沿河而建的口袋影院,游客隨時留步觀影;巖壁影院,把電影畫面投放在巖壁上,讓山體巖石、流水、飛鳥、樹木靈動起來……徜徉電影技術“博物館”,漫步在用石磨、瓦罐砌成的文化墻前,觸摸著風車、犁耙等老物件,總能勾起人們對往昔的回憶。

“幾十年前,村民為了看電影,舉著火把,爬山蹚河,星夜兼程;現在,城里人千里迢迢進村看電影。”該村黨支部書記徐遠明自豪地說,“電影小村建成以來,已成功承辦竹溪縣2023年美食音樂避暑季等4場大型活動。平時每天接待游客1000人左右,節假日日均接待游客5000多人。”

村莊變景區、田園變公園、農房變民宿。以戴家大院為核心,5座風格迥異的小橋將肖家邊村一河兩岸緊緊相連,該村隨灣就勢建設鄉村振興學院、游客中心、休閑驛站、咖啡館、沙灘樂園等,豐富旅游業態,提升游客體驗感。

暢游肖家邊村,微涼的秋風、滿眼的秋色、裊裊的炊煙,讓人沉浸于恬靜愜意的氛圍之中。
有聲有色——“一業興”帶動百業旺
環境美了,游客多了,在外務工的村民紛紛“歸巢”。

“生活不只是詩和遠方,還有我的家鄉。”肖家邊村“95后”小伙陳啟樹以前在浙江創業,今年4月被推薦為肖家邊村運營管理公司職業經理人,月薪5000元,還有業績提成。

“這兩年,村里許多年輕人返鄉創業,發展樹莓、菌菇、雷竹、果蔬2600多畝。30多戶村民把自家閑置房屋改造成農家樂、土菜館、民宿。眼看家鄉越來越好,大家信心十足。”陳啟樹說。

在肖家邊村,紅色文化作為一種精神財富,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這兩年,我們堅持黨建引領,深入推進‘共同締造’,組建6個村民自治協會,設置14個群眾議事點,聽民聲、解民憂,聚民智。”徐遠明介紹,為“留住鄉愁”,村民自發捐獻風車、石磨等老物件100多件;建設村托幼中心,本村成功人士主動捐資10萬元;節假日,學校老師、返鄉大學生輪流提供托管服務,免費輔導幼兒及小學生學習功課、閱讀經典書籍。

“過去,肖家邊村是出了名的‘老邊窮’;現在,水泥路鋪到家門口,民房穿上‘新衣’,家家有穩定收入。”83歲的村民戴現景不禁感慨,“短短3年,肖家邊面貌煥然一新。”

晚上9點,肖家邊依舊燈火通明。文化廣場上,村民們正在跳廣場舞;河道兩旁,游客、村民悠閑散步,暢聊家長里短,盡享和美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