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調研湖北重要講話精神竹溪何為?《十堰日報》今日刊發竹溪縣委書記許慶一署名文章。

原文如下:
扎實推進鄉村振興 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 許慶一
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指出,湖北要在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上奮發有為。縣域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單元,是實現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主陣地。竹溪縣委將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探索以四化同步發展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竹溪實踐路徑,奮力實現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生態富美、社會富實、生活富足。

聚焦高質量發展,夯實共富物質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推進鄉村振興,首先是要發展富民產業。一是集群式發展根植產業。圍繞工業強支撐,推動工業園區綠色轉型,引領大企業向園區集中、大項目向園區集聚,著力抓技改、鑄鏈條、擴產能、育品牌、建集群,做優做強文旅康養、綠色食品飲料、清潔能源及電子信息三大根植性產業,打造國內最大電容器生產基地,建成挪威Voss高端礦泉水中國唯一生產基地,加快推進茶葉超級工廠、新式茶飲、竹瀝水、魔芋果膠等優質低碳項目建成投產。二是系統性提升傳統產業。緊盯供應鏈,加強供需對接,做強園區平臺、數字平臺、科創平臺,推廣“創業+、包裝+、物流+、倉儲+”供應鏈金融模式,暢通縣域經濟循環。立足竹溪蒸盆省級非遺特色飲食,建立竹溪蒸盆連鎖管理總部,完善產品研發、食材供應、工藝標準、產品營銷、人才培訓體系,線下依托鄂渝陜(竹溪)農產品冷鏈物流配送中心,線上運營“竹溪老家網”,構建“特色農業基地+加工配送基地+超級工廠+餐飲旗艦店”于一體的食材生產鏈、供應鏈、營銷鏈體系,推動茶葉、中藥材、魔芋、貢米、木本油料、山泉水等大宗農特產品走出山門、走向全國。三是前瞻性布局未來產業。圍繞新業優變量,聚力建強人才鏈、資本鏈、供應鏈,打好“平臺提質+產業聚焦+雙招雙引+科技創新+進規納限”組合拳,加強重點倉儲物流、電商平臺、直播基地、數公基、數字鄉村建設。以秦巴算力中心為平臺,布局建設數字經濟、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做大智算服務、現代物流、綠色金融等產業板塊,培育發展富有綠色低碳內涵的新質生產力。

聚焦生態高顏值,擦亮共富生態底色。堅定踐行“兩山”理論,全面提升綠色發展辨識度、環境品質感知度、生態價值實現度。一是建設全域美麗。堅持鑄內核、強屏障、護廊道,統籌布局生態廊道、景觀視廊、通風廊道、城市綠道、健康步道,營造開門見綠、推窗見景、四季有景的品質風景。打造“見山親水、田林環繞”的山水景觀,連片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二是加強流域治理。針對竹溪水系眾多、流域面廣、南豐北少的特點,以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為綱,以龍王河等4條流域統籌全縣15個鄉鎮、10個農林場“四化”協同發展。實施水美鄉村全國試點縣建設、全域國土綜合整治、廠網河一體化、鄂坪調水、竹溪河流域綜合治理等重點項目,整溝、整村、整鄉、整縣一體化推進38條重點支溝治理,為“建設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十堰”貢獻力量。三是創新“兩山”實踐。充分發揮全縣83.2%的森林覆蓋率、2634.95萬立方米的森林蓄積量等生態優勢,形成GEP報告,掛牌成立“兩山”公司,在生態補償、生態產權融資、生態權益交易等方面先行先試,發展綠色產業、綠色經濟、綠色工廠、綠色金融,推動綠色資產保值增值、綠色經濟提質提效、綠色產業富民惠民。

聚焦治理高效率,夯實共富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一是持續深化共同締造。堅決扛牢共同締造試點責任,堅持用好“五共”方法,結合鄉村建設“六件事”,通過一線協商、村口說事、院壩嘮嗑,引導群眾自覺參與和美幸福家園建設。二是堅持發展“楓橋經驗”。認真踐行“四下基層”制度,拓展民意訴求表達、群眾有序參與基層治理渠道,用好戶戶走到、一約四會、縣鄉村三級書記周一大接訪、“一五一十”多元共治等有效工作機制,力量下沉、服務前置、源頭治理,統籌抓好流域、生態、金融、社會等重點領域風險防范化解。三是推進農村“三變”改革。堅持系統思維,運用經營理念系統謀劃鄉村振興的產業、產品、市場、營銷、收益,以“強村”公司為平臺,對村莊資產進行集聚、重組和運營,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實現鄉村資源配置容量和效益的最大化,增加村民財產性、經營性、工資性等多種收入,讓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紅利”。

聚焦高品質生活,共享共富紅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是答好“民之所呼我有所應”之題。聚力民生福祉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迭代升級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加快建設“教聯體”“醫共體”“養共體”“數共體”等公共服務共同體,構建“1+1+N”數智化病理服務網絡,建成便民快捷的醫療圈、健身圈、養老圈、生活圈,努力讓人民群眾有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二是答好“民之所盼我有所辦”之題。政策向民生匯集、財力向民生傾斜、服務向民生覆蓋,統籌做好就業、增收、生育、教育、文化、社保、醫療、住房、養老、托幼等工作,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縣人民。三是答好“民之所難我有所解”之題。把握外出人口回流、農村人口進城的趨勢,推行以住房換人口、以時間換空間,研究制定托幼養老、婚姻生育、住房保障、就業創業、生態移民、地災搬遷等一攬子配套政策,探索“消庫存、化債務、聚人口、降成本、惠民生”的就地城鎮化新路,促進農村人口進城、外來人口扎根、流出人口返鄉、在家人口穩定,讓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