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新聞網訊 記者 趙毅 通訊員 柏媛媛 周明平 報道:一面跨越千里的錦旗,承載著一份沉甸甸的感激。2024 年 11 月 16 日,竹溪縣西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共衛生科的辦公室里,一面繡著 “上門體檢風雨無阻,愛崗敬業醫者仁心” 的錦旗格外醒目。這面從外省寄來的錦旗,背后是一段關于守護與牽掛的溫暖故事,而故事的起點,與一位退役老兵緊密相連。

微信群里的 “親情紐帶”
西關轄區的昝阿姨是位獨居留守老人,歲月的痕跡與孤寂的生活,讓焦慮、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悄然纏上了她。遠在外地打工的兒子王先生,心中始終懸著一塊石頭—既想多掙點錢改善家里生活,又放不下母親的身體。就在這份兩難的煎熬中,西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衛科的張文帶來了轉機。

張文牽頭組建了一個特殊的家庭醫生微信群,群里有醫生、藥房人員、公衛工作者,還有王先生和昝阿姨。從體檢報告解讀到用藥調整建議,從日常健康咨詢到用藥需求反饋,所有與昝阿姨健康相關的事,都能在群里及時溝通解決。更貼心的是,公衛科的工作人員主動承擔起上門服務的責任:送藥到家、送體檢結果上門,更把一份份實實在在的關愛送到老人心坎里。
“有了這個群,感覺就像醫生和家人時刻在身邊。” 王先生在電話里哽咽著說。為了這份跨越千里的守護,他特地定制了錦旗,從外省寄到西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而這個被居民們信賴的服務中心,正是退役老兵任永忠一手創辦的。
從軍營到醫養:一顆初心的延續
1990 年 12 月,剛從竹溪縣衛生學校西醫專業畢業的任永忠,懷揣著對軍營的向往應征入伍。在部隊的醫療崗位上,他練就了扎實的專業技能,更培養了 “為人民服務” 的赤誠之心。1993 年 12 月,任永忠退役,但軍人的擔當與醫者的仁心,成了他此后人生的底色。

1994 年,他踏入醫療與藥品銷售領域;1997 年,創辦第一家藥店 “華康藥店”;2011 年,十堰市華康藥業連鎖有限公司應運而生。而真正讓他實現 “守護健康” 初心的,是 2020 年 10 月 —— 竹溪縣西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醫養服務中心同時成立。“解除患者病痛,讓留守老人安享晚年”,這不僅是任永忠掛在嘴邊的話,更是刻在心里的夙愿。
在醫養服務中心的露臺上,94 歲的抗美援朝老兵劉金山正和老伙計們打紙牌,精神頭絲毫不輸年輕人。誰能想到,這位曾征戰沙場的老兵,在這里已經度過了兩年半的幸福時光。他床頭的 “知心卡” 上,密密麻麻記錄著既往病史、性格特點、用藥禁忌等信息,仿佛一本專屬的 “健康檔案”。
每天清晨,護士會準時來測血壓、叮囑服藥;早餐桌上,稀飯、餃子、面條換著花樣,全按老人的口味調配;午后,一盆溫熱的泡腳水總能準時送到;定期理發、刮胡須、剪指甲,這些細致入微的照料,讓劉金山常說:“在這里比家里還舒心,每一天都過得踏實。”
用責任與擔當編織溫暖網絡
醫養中心的42位老人,每位的性格、飲食習慣、病史,醫護人員都了如指掌。64 歲的余以國曾因中風導致右側偏癱,兒子將他送到這里時,他還得靠輪椅出行。醫護團隊為他制定了個性化方案:傳統針灸、推拿按摩、中頻電療、中藥熱敷…… 僅僅一個月,余以國就甩掉了輪椅,連拐杖都不再需要。“把父親交給這里,我在外打工特別放心。” 他的兒子說。

這份責任與擔當,在特殊時期更顯厚重。疫情期間,西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身影始終活躍在防疫一線:支援鄉鎮衛生院、為抗疫點位送解暑物資、傳遞愛心慰問…… 他們用行動為前線人員注入信心。
盛夏高溫時,中心的 “送清涼” 隊伍總會準時出現在街頭,為環衛工人、城管隊員、公安民警遞上解暑飲品;精準扶貧攻堅戰中,黨支部帶領黨員走訪困難群眾,送去糧油米面和善款;志愿服務隊常年下鄉入戶,為村民現場問診、提供健康指導。
中心的 “幸福食堂” 已運營兩年多,100 歲及以上老人、特殊困難老人可免費就餐,65 歲以上群體的三餐僅收成本費,解決了不少居民的用餐難題。為關愛退役軍人,中心累計捐款 1.5 萬元,還推出系列福利:退役軍人及家屬每年免費體檢、住院自費部分減免 50%,其子女學醫療專業的可定向委培、優先錄用。
任永忠還把每年3月18日定為企業 “無償獻血日”。截至2022年,他個人獻血量達5000毫升,帶動職工獻血超 10 萬毫升。如今,醫養中心的墻上掛滿了患者家屬送來的錦旗,“十堰市首屆金牌養老機構”“湖北省老年友善基層醫療機構”“市級中醫臨床重點專科”“2022 年度慈善愛心企業”…… 這些榮譽,正是對這份堅守最好的見證。

從軍營到醫養陣地,任永忠用三十余年的堅守,詮釋著 “退役不褪色” 的軍人本色。他和團隊的每一份付出,都像一束光,照亮著敬老扶危的道路,也溫暖著無數人的心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