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深入貫徹全省“干部素質提升年”工作部署,全面落實全市干部能力作風建設要求,引導全縣黨員干部聚焦凝心鑄魂、對標爭先、強基提能、破解“亂作為不作為不敢為不善為”問題、弘揚“四下基層”優良傳統和“清廉竹溪”建設,著力提升政治站位、工作標準、落實能力、擔當精神、為民情懷和抵腐定力,培育一支堪當支點建設和“一城四地”建設重任的高素質干部隊伍。“竹溪黨建”特開設“干部素質提升年”專欄,展現全縣各地各部門“干部素質提升年”工作成效、創新舉措及典型經驗。
今年以來,竹溪縣城關鎮以“干部素質提升年”為抓手,緊扣縣域發展大局,將項目建設作為錘煉干部能力的主戰場,通過實施“政策練兵提素養、項目練兵提能力、民生練兵提作風”三大路徑,實現了干部成長與鎮域發展的“雙贏”。
練政策轉化之功,提爭資攻堅之效
城關鎮堅持“黨建引領、政策先行”,創新構建“三維爭資體系”。一是政策轉化全周期管理。成立由15名干部組成的“政策攻堅專班”,建立“日學政策、周研動態、月訪部門”工作機制。班子成員帶頭認領“政策包”,將中央、省、市、縣各級政策繪制成《政策機遇熱力圖》。掌握國債項目政策后,鎮黨委負責人帶領專班成員三赴省發改委對接長旺片區農業產業提升項目,成功爭取到專項債資金450萬元。二是項目儲備動態化更新。按照“在建一批、申報一批、儲備一批”原則,建立分級項目庫。針對廖家河村農文旅產合項目資金短缺、進度滯后等問題,鎮級項目工作專班連續兩個月走訪調研,形成相對成熟的優選儲備項目,在縣級政策出臺后迅速申報,獲專項補助1100萬元。三是資金拼盤多元化整合。創新“財政資金+社會資本”模式。在廖家河美麗鄉村和鄉村振興示范村項目中,鎮黨委創新推出“鎮投公司+市場主體+村投公司+村民”模式,用900萬元中央預算內資金撬動龍頭企業浪谷細雨投資3500萬元建設武陵精釀啤酒廠和水沐清華園,打造出全縣首個農文旅融合示范項目。
練項目攻堅之能,提實戰擔當之質
城關鎮深入實施“三項賦能計劃”,讓干部在實戰中成長。一是實施“青藍接力”工程。組建8個“1+2”攻堅小組(1名班子成員帶2名年輕干部),開設“周五學習課堂”,建立“晨會布置任務、午間跟蹤進度、晚間復盤提升”工作機制。在爭取長旺片區特色產業提升項目資金時,2名00后干部創新提出“容缺受理+并聯審批”模式,僅用3天便完成了發改、國土、環保等審批手續,使申報手續時間縮短了6天,為爭取項目資金贏得了寶貴時間。二是開展“場景化練兵”行動。定期組織青年干部圍繞項目攻堅、征地拆遷等開展“模擬答辯會”,邀請發改、財政等部門專家擔任評委。在國債項目申報前夕,項目負責人帶隊進行“壓力測試”,針對專家可能提出的17個問題進行沙盤推演。這種“真刀真槍”的演練,讓擬申報項目方案優中又優,長旺片區特色產業提升項目順利通過省級評審。三是建立“賽馬比拼”機制。設立“項目攻堅英雄榜”,創新項目進度“三色預警”機制,對滯后事項亮黃牌督辦、紅牌約談。守金店村黨支部書記惠英瑋在爭取省級以工代賑示范項目資金時,多次駐守省發改委跟蹤對接,最終該項目被成功爭取到位,惠英瑋在年初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練作風為民之心,提惠民興業之實
城關鎮堅持“能力在一線提升、成效在一線檢驗”的工作導向,通過作風轉變與效能提升雙輪驅動,實現惠民實事與產業發展互促共贏。一是民生短板加速補齊。投資100余萬元建成的大裕民政綜合體,惠及周邊群眾3000余人;春海苑等老舊小區加裝電梯,解決了80余戶老年居民出行難題。在70余名干部專班的努力下,甘露寺路拆遷項目10天完成70戶實物鎖定,1月內完成62戶征遷協議簽訂,為優化縣城南北交通格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是產業格局持續優化。投產5個月銷售量便高達420噸的武陵精釀鮮啤創造稅收20萬元;投資1800萬元耗時56天建成的水沐清華園吸納220余人就近就業務工;盤活114畝閑置大棚打造的幸福農場,帶動周邊70戶農戶通過土地租金分紅,拉動村集體經濟增收6萬元。隨著武陵不夜城二期、長旺片區油茶基地等項目陸續落地,城關鎮初步形成“種植農業打基礎、生態農業強特色、農旅融合增效益”的產業格局。三是作風效能顯著提升。大力倡導“不為不辦找理由、只為辦好想辦法”的實干作風,全鎮上下形成了高效率、快節奏、扎實干、有作為的濃厚氛圍。正科級干部徐兵蹲點3個月全程參與東門老街門面返租。每天起早貪黑,深入群眾了解收集問題。他采用集中解決共性問題、具體解決個性問題,兩者歸納合并的工作方法,化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40余個,為東門街“五一”期間的順利開街奠定了基礎。(縣干部素質提升年工作專班辦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