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為持續鞏固深化能力作風建設和“六比六看”工作成果,深入貫徹落實“五搶”行動,著力營造“人人重視項目、人人參與項目質量提升”的良好氛圍,即日起,縣委能力作風辦、縣發改局、縣融媒體中心聯合開設【項目提升年丨比擔當、展風采】專欄,全面展示各級各部門在項目謀劃和建設中的新舉措新辦法新成效,全面掀起大抓項目、大抓投資、大抓發展的新局面,為我縣聚力建設“一城四地”蓄勢賦能。
“先后看了81套備選房源,終于選定了,簽訂了協議。”“6個工作組包戶到人,各顯其能,8天時間就鎖定實物。”“目前,70戶征遷對象,已簽訂協議55戶,交鑰匙55戶,搬遷8戶,房屋拆除5戶。”……征遷工作被稱為“難上難”的工作,然而城關鎮干部在甘露寺路(橋)延長線建設項目征遷工作中迎難而上,以工作的“力度+溫度”攻堅克難,超時序進行征遷。

甘露寺路(橋)延長線建設項目,是我縣解決縣城內部擁堵、打通城市外部循環、方便群眾出行的重要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今年4月以來,作為項目建設“東道主”的城關鎮黨委領導班子全員上陣,從鎮直單位和社區抽調50余名黨員干部,組建6個入戶工作組,包聯到戶、責任到人,用腳步丈量征遷進度,用真心換取群眾真心,狠抓甘露寺路(橋)延長線建設項目征遷工作,共同奏響高效和諧的“征遷曲”。
不怕困難,鍥而不舍“金石開”
“老黃!今天準備到哪里去?”“今天啦!不出門。”“那太好了!我們好好談一談。”……8月18日,城關鎮黨委委員、紀委書記王毅天不亮就從家里出發,開車半小時在水坪鎮找到甘露寺路(橋)延長線建設項目征遷對象黃先耀,一番交流,征遷協議簽訂有“戲”。

現年57歲的黃先耀,全家5口人,水坪鎮和城關鎮都有房產,平常都居住在水坪。黃先耀做小生意,一般行蹤難定。
王毅多次上門,都與黃先耀擦肩而過。“還有兩次,提前電話預約好了,晚上上門面談。”王毅介紹說,“一次等到晚上11點,黃先耀說喝酒了不騎摩托車,不回來了。另一次,出門時再打電話確認,說好晚上8點面談。可當我到黃先耀家,他已經喝大了,醉倒在沙發上。”
多次碰壁無果,王毅沒有氣餒,并且變換方式與黃先耀預約:頭天與黃先耀打電話預約,先向黃先耀鄰居確認,第二天一大早上門去會面。
“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經過王毅鍥而不舍地努力,耐心細致地入戶宣傳政策,傾聽訴求、化解顧慮,終于于8月20日同黃先耀簽訂了征遷協議。
“征遷工作,說到底是群眾工作。要始終堅持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以嚴實的工作作風,強化責任擔當,耐心解答,逐一解決,沒有打不開的金石。”王毅感嘆。
在實際征遷工作過程中,城關鎮6個征遷小組都如王毅一樣,設身處地地為征遷群眾著想,依法征遷、和諧征遷,不為困難找理由,只為解決困難想辦法,以干部辛苦指數換來征遷工作“加速度”。
不搞特殊,“一把尺子”量到底
“這房子我們一家人住了20多年,不舍是肯定的,但家鄉為百姓更幸福搞建設,我們當支持。”8月27日上午,征遷戶郭娟清理完老屋里的可用之物之后,再轉身到各個房間察看了一遍,眼里雖有萬般不舍,但還是讓工作人員給老房子貼上了封條。

城市征遷,騰的是眼前的空間,謀的是長遠的發展,改善的是人民的生活。城關鎮黨委組織委員、統戰委員石曉天說,在征遷中,群眾最關注的是房屋拆遷補償標準,房屋面積、實物的認定以及相關安置等工作。
7月底,遠在北京工作的郭娟在接到老家社區干部打來的征遷通知時,喜憂參半:突然成為拆遷戶,意味著財富降臨;可遠隔幾千公里,會不會漏登漏補,心里七上八下的。郭娟回憶說,“征遷是大事兒,我和妹妹都在外地工作,父親年事已高,常年在醫養中心住著,那些政策會不會公開、標準會不會因人而異、會不會被忽悠了,該怎么辦?”
正在郭娟為知之甚少,而輾轉反側時,包戶干部石曉天通過微信將《甘露寺路(橋)延長線建設項目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補償方案》《甘露寺路(橋)延長線建設項目集體土地征收補償安置方案》等政策文件發來了。而且在實物登記時,石曉天全程用手機錄像,發給了郭娟。
之后,石曉天等征遷組的工作人員隔三岔五就電話拜訪郭娟,郭娟有不明白的政策問題也會得到耐心地講解。為打消郭娟心里的疑慮,工作組人員還向她展示了其他簽約戶的協議原件。
打出征遷“組合拳”,讓群眾吃下“定心丸”。8月24日,為配合征遷工作,郭娟從北京趕回老家。雖然只請了5天假,但郭娟回來后,并沒有立馬簽訂征遷協議,自己向周圍的老鄰居打聽打聽再說。
“街上貼得有公告、每戶發放有明白紙、補償方案都在網上公示……”郭娟說,政策明朗,公開透明,沒有什么不放心了。之后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郭娟也找到了滿意的新房,并落實了拆遷相關事宜。
一邊是征遷政策和標準,一邊是群眾的期許和切身利益。竹溪縣甘露寺路(橋)延長線建設項目征遷工作組始終堅持“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原則,從群眾利益出發,向群眾講解政策、宣傳動員,爭取對征遷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張貼大型公告7處,確保整個征拆工作透明化、陽光化,切實維護廣大群眾的知情權、監督權。“和諧征遷,關鍵要做到征遷標準不能逾越、群眾利益不能丟,兩頭都得兼顧好。”石曉天感慨,“只要征遷干部以身作則、一視同仁、不偏不倚地規范實施征遷政策,切實維護被征遷對象合法權益,群眾就一定能實現從‘要我遷’到‘我要遷’的轉變。”
不怕麻煩,以真情換真心
8月26日,76歲的征遷戶李國義在老伴兒的陪同下,把舊房大門鑰匙交到竹溪縣甘露寺路(橋)延長線建設項目指揮部辦公室工作組隊員柏茜手中,并對工作組耐心、細致的工作態度贊不絕口。
“在征遷測量和評估工作階段,我們了解到李大爺家的房屋近幾年才裝修過,夫婦倆年紀比較大了,不愿意再花精力去重新布置。”柏茜介紹,“老人們不愿意搬離居住多年的老房子,一直對征遷有抵觸情緒。搬家以后住哪兒?能不能找到認真負責的裝修公司?新小區方不方便買菜購物?這些問題也是李大爺一家擔心的。”
柏茜原本是東郊社區網格員,對于社區內各小區情況非常熟悉,有東郊“小靈通”之稱。在詳細了解李大爺一家的訴求后,她及時與李國義戶進行溝通,精心篩選推薦采光好、出行便捷的房源,供李大爺挑選。
伏暑火熱,柏莤擔心李大爺身體吃不消,每次陪同看新房源時,總是把車輛空調調到舒適的溫度、帶上礦泉水、草帽等防暑物品,盡可能地把車子停在李大爺家門口最近的距離,讓李大爺上下車少走路。
經過9天半時間,柏茜耐心陪同李國義,先后走進81套備選房源。最終李大爺相中心意的新房,柏茜又趁熱打鐵,聯系好裝修公司談妥裝飾事宜,以徹底解決李大爺的后顧之憂。
“工作組的幾個干部都非常熱心,每次聯系看房子,不管是不是上班時間都隨叫隨到。有一次提前約好了,第二天出發的時候卻下起了暴雨,他們也堅持陪著我,從西關街A區一路看到F區,看到后來天都黑了,也沒有聽見他們抱怨一句。”提起這次征遷,李大爺深深感動,“對征遷工作很滿意,一定要全力支持配合好征遷工作。”
自甘露寺路(橋)延長線建設項目征遷工作啟動后,城關鎮甘露寺路(橋)延長線建設項目6個征遷組干部堅持宣講、服務兩手抓,結合群眾的個性化需求,充分發揚“白+黑”“5+2”的作風,用心破局、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再難得征遷工作最終也能水到渠成。











